你读过《包法利夫人》吗?这是一部有关女性的作品,是有关女人的故事也是有关道德的故事,它曾经深深震憾过我的心灵,在小小的年纪,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深深地迷恋其中。那时我们的状况也正如福楼拜评价爱玛一样:“她爱海只是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对于当时的那个年龄、对于当时的那种阅历不能强求太多,我们只懂得那些。
F[J;u/Z 成人以后,经历了一些再来读,就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很多人在看了书后把爱玛看成是荡妇把她的死看成是咎由自取。更有甚者听说当时作者的故乡还拒绝作家的书出版,把它当成了教唆妇女犯罪的淫秽之物.
F[J;u/Z 中国也罢外国也罢,有几个人能认同爱玛?一版再版的发行如果没有前边公式化的评论在导读着人们,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了解作者的初衷?在平庸的现实社会里,爱玛仍然被钉在耻辱柱上,这一钉就己经有14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这个社会也男盗女娼)。我曾深深地为她的遭遇感叹过不平,但终于找不到为她辩护的理由。现实的社会就是如此虚伪哪怕是偷鸡摸狗也行就行不通要把一个事情明明白白地摆在桌子上来说——就如爱玛对自己幸福地追求。虽然描写婚姻爱情的题材中外大体相同,但还没见一个作者能把一个为追求自身的幸福又遭受那样悲惨结局陷入厄运、被打入到十八层地狱的女子如这本书中所描述的爱玛那样引人思索。
F[J;u/Z 福楼拜应该是同情他的女主人翁的,她的“单纯天真,周围社会的丑恶,情人的虚伪,无情,商人的狡诈,奸险,公证人的卑鄙,无耻,都说明了了一个事实,把爱玛逼进毁灭深渊的,是整个社会。”这是作者的部分观点也是历来评论家的观点.作者的深层意思是什么大家没有过多的考究.他为什么要同情她?他是否是在为她的生不逢时和不公的命运在叹息?在公式化了的评论框框中让人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这少了的一点就是人的个体经验的表达。网文作者归纳出了爱玛认为自己的不幸来自命运的不公,并对此提出质疑,那是作者从自己个体经验的出发;爱玛,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以她生命的体验其实是福楼拜的体验道出了自己命运的不可逆转性(命运的不公),不管你信还是不信。这里所谓的命运也就是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所遇到的人……。很多的评论者大多是如前所说把爱玛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考量,说她的悲剧不仅仅在于此而在于其他更多,说她看不清自己的现实情景等等而忽略了对她的生存环境以及那些构成她命运的重要因素的探究。人们忘却命运的不公也就是忘却现世的痛苦如同把希望寄托于来生,不公的命运就是现存社会的不公!大国的强权对于小国是公的吗?同样是社会主义的公民,就仅仅以行业的不同地区的不同职务不同岗位的不同……而命运有别,这是公平的吗?而那些贪官污吏纸醉金迷平头百姓却挣扎在生存线上,这难道是公平的吗?
F[J;u/Z 对于作品当中的爱玛,不能光说是命运的不公起码有不公在里面.再加上她的敏感气质。爱玛命运的不公归结起来有:一:她所受的教育;二:她所处的环境;三:她的平庸的丈夫。如果她很有钱,如果她生在豪门大户,如果她生活的圈子是在巴黎的上流社会,如果她也有个颇具浪漫气质的丈夫(喜爱文学艺术),如果她不是那么敏感,如果她再继续深造而不仅仅局限于修道院所学到的知识,她或许就是乔治。桑。所有这些给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知识和教育使她幻想摆脱平庸,她对生活充满了梦想,而又去身体力行,而身体力行又不具备条件所以她注定要毁灭)。命运一步步把她推向堕落的悬念,幂幂中的宿命把她引向深渊、平庸的丈夫使她超越常礼——不管她怎么挣扎,不管她怎么努力,她也达不到理想的彼岸。在她所处的环境她不碰上查理这样的丈夫也会碰上乔治一样同样平庸的丈夫。生而为她,生而为那样的环境,生而为所受的那样的教育,她又怎么能看清楚自己的现实情景?如果能,那就不是她了。她能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吗?她是那么可爱又是那么可悲!在我生活的环境里就有不多这样的女子,她们还是一如爱玛一样在平庸和梦想中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喘息,就像最后一个西部牛仔,她们的命运往往是悲剧性的。如果世俗一点,聪明一点就会陷入平庸,与现实妥协就会流于一般,就意味着永远地抛弃梦想……如果社会和谐一点,或许爱玛就会消失,但能消失吗?精神永远在物质之先。
F[J;u/Z 永远的爱玛最终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代价。她的梦想是什么呢?实际上很简单,它就是如我们古代所说的夫妻琴瑟合鸣举案齐眉现在的志同道合!她的丈夫不是她心目中的理想丈夫仅此而己。她是一个真情的女子,是一个想超越平庸而又不能超越平庸的可怜的人。
F[J;u/Z 惊异于福楼拜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对女人的了如指掌,但如果把女人归结于也是人就不难理解。书中的罗道尔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恶棍,一个冷血而没有情感的雄性动物,一个专门以勾引女色玩弄情感为目的的无耻之徒。男权社会把女人塑造就成符合男人审美的动物,使现而今还有千千万万的女人们仍然照此模式把自己装点成为男性的玩物,不公的命运如果再加上没有擦亮的眼睛,爱玛的悲剧就还远远谈不上结束!
F[J;u/Z F[J;u/Z F[J;u/Z F[J;u/Z 转网易文:爱玛的不幸来自命运的不公?
F[J;u/Z 2006-09-29 14:35:58 来源: 豆瓣 作者:quills 网友评论 1 条 进入论坛
F[J;u/Z F[J;u/Z 那么爱玛寻找到了什么原因陷她于平庸呢?是命运的不公。
F[J;u/Z 编者按:福楼拜的小说现在好像不大有人看了,这位业余作家产量极少。产量低是有原因的,这位追求极端完美的作家在遣词造句上达到了绝无仅有的地步,当莫泊桑第一次见到他写作的时候惊讶地问为什么一页稿纸上只写一行,其余十行全空着,“第一行写,后十行改”,这是福楼拜的回答。
F[J;u/Z 当然这肯定超出了专业作家的职责,就成就来说,也远远超出了专业水平,“异常完美”,马克思的大女儿评价道,我非常赞同。
F[J;u/Z 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的翻译水平相当不错,李健吾我只记得他的一篇《雨中登泰山》,文笔如何现在毫无印象,但这部《包法利夫人》译得实在精彩,译注详细精辟,文字简洁流畅,象用砂纸细细打磨了一遍,闪着铮亮的光芒。
F[J;u/Z 故事是从查理讲起的,从遇见爱玛起,查理就陷入了“命运”之中。深受家庭婚姻不幸的(相当麻木的)查理遇到了爱玛,他们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爱情,然后顺理成章地,两个人结婚了。结婚对于查理来说是幸福的诞生、也是悲剧的开始;对于爱玛来说,她开始了坚持幻想(梦想),对现实给定性的抗争。
F[J;u/Z 阅读完作品会发现,事实上,拥有梦想本身就是危险的,拥有梦想又身体力行的人大多并非寻常百姓,笼统一点说,他们应该算是知识分子,或者说,他们拥有知识,拥有幻想,也似乎可以找到超越平庸生活的途径,是知识(教育和眼界)带给了他们超越平庸的生活的可能。千千万万个不安定分子之中有一个女子的名字叫做爱玛。我想福楼拜是同情爱玛的,他说:“就在此刻,同时在二十二个村庄中,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难,伤心饮泣。” [2] 是的,爱玛坠落了,但是她曾经拥有过一些值得同情的也是这个地球上大多数人多具有的心理特质,有人叫它包法利主义。假如你身上没有包法利主义的影子,你很可能就无法理解爱玛,你或许生活得很好,但是你的身上缺少一种力量。
F[J;u/Z 爱玛身上有一种虚伪的情感,这虚伪的情感来自于爱玛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贵族化教育)孕育出的美丽幻想。爱玛的世界观在虚拟的浪漫生活(小说、宗教仪式、画中的命妇)中形成,这给爱玛的人生悲剧奠定了基础。爱玛拥有了虚荣心,拥有了强烈的超脱平庸的生活的欲望,爱玛的世界观是单纯的,“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爱玛确信自己的追求的合理性,并且付诸实施,爱玛并不具备自省意识,爱玛看不到自己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裂隙,是爱玛对自己的幻想支配了她的一生。
F[J;u/Z 关于爱玛情感的表演性和虚伪性在爱玛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迹可循,“在教会学校忏悔时,她凭空捏造一些微不足道的罪名,为了可以在阴暗的角落里多待一点时间,可以双手合十地跪着,脸贴着小栅栏,听教士的低声细语。”在爱玛的母亲去世时爱玛也有惊人的表现,以至于卢欧老爹以为自己的宝贝女儿病了。这时候艾玛先是暗中得意自己的“真挚”情感,然后又感到腻味了,“但又不肯承认,先是哀伤成了习惯,后是为了面子,就一直哀伤下去,但是到了最后,说也奇怪,她居然觉得自己恢复平静了,心里没有忧伤,就像额头没有皱纹一样。”
F[J;u/Z 这样多愁善感的爱玛小姐又是和谁生活在一起呢?关于查理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描写,但有一节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在包法利太太和爱玛发生争执时,福楼拜这样写:“夏尔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他尊敬他的母亲,但是更爱他的妻子,他觉得母亲说的话不会有错,但又发现妻子实在无可指责。母亲一走,他就鼓起勇气,畏畏缩缩地说了两句母亲说过的话。而且挑的是最不关痛痒的指摘;但爱玛一句话就把他顶了回去,打发他看病人去了。”从头到尾深爱着他的妻子的查理实在是一个平庸、老实、毫无浪漫气质和远大抱负的人。
F[J;u/Z 爱玛想要的一切,查理都无法给予,查理的幸福生活,爱玛又觉得不值一过。对于爱玛来说,和查理在一切生活是她对命运的屈从,是她所能过做出的最大的牺牲。她把由她的美丽的幻想带来的对平庸的狂怒全发泄到了查理的身上,她在查理被同行嘲笑后表示了她的愤怒,她企盼查理是一个英雄,至少“到了六十岁,即使是得了风湿病,他那不合身的燕尾服上也可以挂上一串勋章。”可是查理却表达对爱玛的感动,这就让爱玛感慨万千,“世上会有这种人!会有这种人!”
F[J;u/Z 爱玛对丈夫讲的事情对她的猎犬一样讲,“即使是对钟摆和壁炉的木柴,她也一样会讲的。”
F[J;u/Z 看似平静的生活中,爱玛的心中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她的虚荣的灵魂时刻不得宁静。最后简直要憋出毛病来,对包法利太太的唠叨,“她唯一的回答就是怒目而视,连声冷笑,老太太吓得再也不说起这类话了。”
F[J;u/Z 查理终于在爱玛的要求下搬了家,爱玛的不安分的灵魂说:“她不相信:在不同的地方,事物会现出相同的面目;既然过去的生活不如人意,剩下来等待消磨的时光,当然会更好了。”这颇有“从零开始,总不能干出个负数”的意思。
F[J;u/Z 基于无法摆脱的平庸的生活,爱玛也在寻找原因,但是她的视点是向外的而不是向内的,她从不追问生活的意义,因为她所受的教育早已给定了生活的意义。我们不能说虚荣是爱玛的本质,也不能说物欲是就是爱玛的追求,爱玛固然渴望贵族式的生活,但是精神上的浪漫与自由(单纯的激烈、盲目又真挚的爱,英雄主义),对于爱玛来说更为重要,她并不是对查理没有丝毫感情,她曾经几次想对自己有所约束,但是她又痛恨查理的平庸,痛恨“宇宙在他,不超过她裙子的幅员。”
F[J;u/Z 那么爱玛寻找到了什么原因陷她于平庸呢?是命运的不公。她想生一个叫做乔治的男孩,因为“一个男人至少是自由的,可以尝遍喜怒哀乐,走遍东南西北,跨越面前的障碍,抓住遥远的幸福。可对一个女人却是困难重重。她既没有活动能力,又得听人摆布,她的肉体软弱,只能依靠法律保护。她的愿望就像用绳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纱,微风一起,它就蠢蠢欲动,总是受到七情六欲的引诱,却又总受到清规戒律的限制。”从这种想法来看,爱玛又有了有限的主体意识,她差一点成了一名女权主义者,但是爱玛的反思精神是有限的,这决定了爱玛不可能真正了解到她应当面对的命运和世界,不可能寻找出也许有价值的出路。
[ 此贴被小琪在2007-03-03 21:4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