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簧竹雕,在黄岩已经走过130多年的历程,北京故宫“倦勤斋”至今留有黄岩翻簧装饰品。翻簧竹雕,就是将毛竹内壁很簿的一层铜色簧片通过特殊工艺翻过来进行雕刻。说说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翻簧的工艺就相当复杂,先把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分层开片、留下一层2-3毫米厚的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或镶嵌在木胎或竹片上,经磨光后再在上面雕刻图案,以阴线浅刻为主,也有薄浮雕的。所以又叫“贴黄”,文人墨客也把这种工艺品称作“文竹器”。翻簧色泽洁净无杂,嫩黄雅润,呈象牙色。精雕细刻后,经喷漆、上蜡、擦光,可与象牙、美玉等雕刻品相媲美。
黄岩的翻簧竹刻起源于清同治年间,是浙江翻簧竹刻最早制作产地,是由民间艺人陈尧臣所创。到清末时,黄岩城内已经有2家翻簧竹刻店,黄岩翻簧工艺已自成一家,并有了以此谋生的艺人和传人了。1929年,黄岩翻簧竹刻对联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银奖;1933年,在南京全国工艺品展览中获特等奖。
建国后,在省、地、县各级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下,从黄岩翻簧刻字社、澄江人民公社工艺美术厂,直到黄岩翻簧厂,翻簧竹刻生产得到长足的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为浙江三大雕刻。产品有文房四宝、室内壁挂、实用性器皿等230多个品种,吸引着国内众多的文人学士。1958年,在浙江工艺美术展览会上,黄岩翻簧产品《史湘云醉眠芍药图》等博得全省同行及参观者的交口赞誉;1963年,陈氏传人——陈尧臣孙陈方俊获得浙江省“翻簧雕刻老艺人”的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北京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1964年,年青一代传人罗启松等作品在全省雕塑竹编观摩会上被评为二等优秀作品奖;在此期间,一批以创新技法创作的黄岩翻簧作品曾数次参加了出国(喀麦隆、摩洛哥、日本、智利等)展览。
1964年初夏,郭沫若先生慕名来到黄岩,参观考察了翻簧生产后面对琳琅满目、精巧绝伦的工艺品,满口赞誉这先“翻簧”后“雕刻”的工艺:“翻簧雕刻采用国画艺术手法,把绘画技巧与雕刻刀法熔为一炉,有画、有题款、有图章,构成一幅幅具有诗情画意的工艺品,真不愧是浙江三大雕刻之一。”郭老还准确地指出翻簧工艺的特征:“接缝衔口不留痕迹,造型别致,雕刻精美。”并收藏已故老艺人陈方俊先生根据唐寅作品创作的《秋风纨扇图》掌扇一把,现珍藏于上海博物馆。同年,中央电视台专程来黄岩拍摄了翻簧竹雕生产工艺水平的全过程,向全国作了播放。
1979年后,黄岩翻簧又有长足的发展,黄岩翻簧厂创造了丝网印填彩技法,促进了批量生产,翻簧产品出口大幅度提高。正当踌躇满志欲求更大发展之时,一场西方国家向中国大批量进口木制工艺品的风暴,造成了黄岩翻簧的灭顶之灾。1982年,黄岩翻簧厂正式全面转产,不久又改厂名为黄申工艺礼品联营总厂,人员全部改行。
1998年,为了抢救这一频临失传的“东方国粹”,在黄岩区政府的扶持下,由“人退心不退”、一直坚持翻簧竹雕研究的新一代传人罗启松领衔的“黄岩翻簧研究所”在原翻簧厂厂址内成立。自此,黄岩翻簧作品再次面世,并频频获奖:1999年,荣获浙江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展览会金奖;2001至2003年,分别荣获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杭州西湖博览会银奖;2004年,荣获首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特等奖;2005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罗启松亦于1998年7月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诸多作品被各界收藏。黄岩翻簧,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以“一绣三雕”(绣衣、竹木雕、泥石雕、玻雕)为代表的台州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台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领导多次来黄岩参观考察翻簧艺术。为了保护传统、弘扬传统,黄岩翻簧得到黄岩区委、区政府的保护与扶持,设立专项资金成立了黄岩翻簧竹刻艺术馆,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顾启望为首的新一代翻簧艺人,正在翻簧竹雕工艺领域不断地挖掘、不断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