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个黄岩人来说,黄岩石的传说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了,歌颂它的文章也不少见,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历史呢?人对故乡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每个人都有故乡,除了生物上的DNA还有一种就是地理上的DNA它就是——故乡。
黄岩山位于黄岩西部上郑乡坑口村,乡以山闻名,县以山命名! 驾车前往,沿路是一条清澈的小溪,这就是黄岩溪,清清的溪水可以清楚的看到溪鱼成群戏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澈见低的黄岩溪水,哺育出善良纯朴,勤劳奋进的黄岩人民!许多年来,他们并没有奢求有朝一日神仙会重驾故地,移山填城,而是凭着自已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已的家乡人,
游黄岩山时,下着雨,雨细细的,绵绵的,很温柔,很洒脱,也很撩人,冬日的山村显的有点空旷,寒意也渐渐浓起,除了偶尔响起的几声狗的叫声,四周都是静悄悄的。沿着石级往上走,走一段,停一下,看一眼。乡村的美影尽收眼底,真有一种:“冒雨游山也莫嫌,却缘山色雨中添”的诗意。虽然是冬天,但这雨洗的青山一片墨绿,周围的草草木木似乎都抒发着自已的情绪。
山不高,绕过马岩跟,曲折而上,登石步廊,不出半小时就能到黄岩洞了。老远就看到有几棵古松巍巍的在洞顶上方迎接我们。不知是年龄高了,还是委屈的爆发,近看时身躯已成龟裂,饱经岁月的痕迹。入洞中,仿佛历史在闪闪发光,我看了一个不满世俗,抛妇别子,焚断沉香,终日练丹于此的——王方平!丰都仙人王方平后汉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今山东)。举孝廉除郎中,明天文图谶学。事迹见《广成先生神仙传》、《新都志》等。五方平死了,但这种历久的影响却后世百代,他远离繁华的都市,远离红尘的喧哗,也远离了官场的倾轧。他要的是一种幽静,一种文人文化人格的幽静,我轻轻地放慢了脚步,怕打扰先人!(传说中的王方平,与其妹麻姑(麻姑献寿的那个麻姑),同为西汉时得道的神仙。在驻世行道时,即是一位博学多才,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又学道而又仙术的神仙方士。王方平得太上老君所赐七转灵符,修成大道后被天敌封为总真真人。)
雨不停的下着,但雨中的山更显雄伟,黄岩山--它积聚几千年日月之精华。蕴含成如止的雄壮,面对着诋毁和冷落,它依然壮观万里,雄震九天。许多人旅游只知道它的美学价值,却忽略了历史文化内涵。黄岩山虽比不了泰山的雄伟,也比不了黄山的奇险,更可能是知者无几,但它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独具特色,继续着千年的历史香火。凝视着它,我走了很远很远……
忽然,我寒擅了一下,才发现我的衣服已经湿了大半,这人呐!一但进入山水,就全荣辱皆忘,洗清烦燥,洗清苦恼,洗清了许许多多的不平,什么纷争啊,纠葛呀,全都离去!要不就是这黄岩山太让人低回流连,浮想联翩!即便借用杜、李的生花之笔也难尽述。
暮色渐合,村舍飘起了炊烟,我在雨中告别黄岩山,可当我转身时就在想,下次是什么时候呢?心里有个念头由然而生,效仿先人,既触了景,就生一回情吧!
错落孤村下晚烟,
炊烟伴暮景西斜
只待云开日高悬
证实古迹黄岩山
先人得道已成仙
唯留深居此景在
引来归巢闲云雀
笑我竟把方平羡。
真想告诉所有到过台州,抑或未到准备到台州的朋友,在东海之滨的台州黄岩西部,在群峦怀抱的刮苍山脉一侧,那里有坐不太闻名的黄岩山,值得你一看!
黄岩山视频
http://bbs.05760576.com/read.php?tid=1148&fpage=2 此贴来自黄岩在线
传说中的黄岩山是黄岩名字的由来 只是传说 谁也搞不清楚 到现在
[ 此贴被伤心雨在2006-06-08 07:3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