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古村落
——祝古村落数字记忆项目早日“落地生根”
我是一个摄影师、文学爱好者。2001年自建网站起,就依托网络平台聚集了大批摄友与文友,每年每月都会定期地组织数次摄影与文学采风创作活动,走得最多的当属台州的古村落了。
除了古村落的建筑外,最让我关注与留连的就是人,古村落建筑里那为数不多的老人。与他们聊几句,往往能让我知道一些当地的往昔今生,从而牵出古村落的枝枝蔓蔓,那是古村落的历史。同行的朋友等久了难免会笑嗔:“秋老呀,见到人就走不动了。”再深聊下去还能牵出一些习俗、风情,那可是传统文化呀!中华民族的子孙,哪一位不是来自农村?这些枝枝蔓蔓,就是你我他的根脉。
十数年来,我总是乐此不疲,带着些摄友奔走于这样的古村落之间,留下些影像与文字,增强些记忆。特别是2013年,机缘巧合下有幸走进潮济古村黄大兴家,让我忘返而与这里的村民同住同吃同聊,三、四个月中遍访健在的老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与文字手稿,一个承载了千余年的水运交通枢纽、繁荣的商贸集镇,不断地丰满起来,立体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是年,我还特别组织了一场81人参加的“潮济古村落摄影、文学采风创作活动”,在活动后文友们创作的散文、诗歌、游记,以及摄友们拍摄的作品,正好被北洋镇政府编辑成一本小册子,增强了潮济历史文化古村落建设的文化内涵。
然而,时常令我神伤暗叹。那些熟悉的老村不断地萎缩,或人去屋空,或垮塌杂草丛生,甚至于在半年内眼见整个老村完全消亡。随着各地城市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村庄特别是古村落正在快速地消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资料显示,在2005~2012的七年内,全国消失了2000多个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平均每天消失了一个;而普通村落,已从2000年的360万个减到现在的不足200万个。中国村落之消亡速度,令人震惊,让人无奈。
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独特的风土民情,“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就形象描述了传统村落的风情各异。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是长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就是村落。正如冯骥才所说,“很多传统村落就是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很多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古村落的消失,也让人有如没了根的浮萍,永远失去了回味家乡味道的去处。
那时,我心里老在琢磨一件事,怎么样把这些古村落的建筑等实体形态、传统的历史文化等元素保存下来,而且能有效地传承下去呢?
2014年以来,我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慈善公益事业,与台州古村落不知不觉间已渐行渐远。只是当知道又有某个村落不见了时,心里唏嘘婉惜一阵而已。今年六月中旬,老伴给我转发来“档案代言古村落视频(征文)比赛”的信息,并鼓动着已经“封笔”五、六年的我:“你为潮济古村采访、挖掘了那么多历史资料,不正是最合适的代言人吗?!”其后几天,她更是不嫌其烦地催促:“你开始写了没有,还不动手!”我终于赶在截稿日交上了“作业”,才有了今天大家见到的《我与潮济》。于是,当知道拙文获奖时,老伴不无得意:“此文的成功,有我的一半功劳!”同时,她还觉得我终于对得起潮济村那些老人们,曾经那么大方地向我交过“家底”。
而我自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与“台州档案”接触以来,也增长了见识,知道他们早已着手开展了古村落数字记忆项目建设。建成以后既可以保存住古村落的相关元素与信息,还可以供人们浏览参观学习。这不正是我早些年就在惦记着的事儿嘛!
衷心祝愿古村落数字记忆项目建设早日圆满成功,并不断地完善提高,既能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
(徐凤华随笔于2020年8月15日夜)
.Qh8I+Q%
.Qh8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