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朋友圈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求助”信息:“我家的旧衣服特别多,舍不得扔,又不知道谁想要。”确实如此,消息不对称,我们不知道这座城市里谁会需要这些衣服。有什么方式,既可以将旧衣服回收再利用,又可以动员市民献爱心,为有需要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爱心“绿房子”的优势,就在于搭建了一座旧衣物捐赠桥梁。
占地1平方米、个头一米八,通体透绿色,立在社区角落里的爱心“绿房子”乍一看并不起眼,有点像信件投递箱,但“衣物投放处”这几个字却吸引着市民的关注。目前,我区已经完成预定的23个“绿房子”捐献点安放。
作为旧衣物爱心漂流的起点,“绿房子”中的旧衣物将由我区慈善义工协会的义工们进行分拣、清洁和消毒,其中品质较好的衣物,整理好后将赠送给有需要的人。而相对品质较差的衣物,义工们则交由企业进行二次加工,制作成地毯等产品,相关收入将用来支撑爱心“绿房子”的运营。
自我区“绿房子”运行以来,市民们表现十分踊跃。许多爱心人士都从家中挑选出旧衣物就近投入到小区附近的“绿房子”里,“房子”里爱心满溢。目前,每座“绿房子”一般为两天一收运。23座“绿房子”平均每天约收运0.75吨旧衣服。
不过,我们在为爱心“绿房子”点赞叫好时,也要想想怎么维护绿房子。如果“绿房子”被不知情的市民当成了“垃圾箱”,怎么办?“绿房子”虽由铁皮组成,但防盗性能尚不可知,如果大家捐赠出的旧衣物被某些唯利是图的人盯上,又怎么办?
23座爱心“绿房子”,靠义工、志愿者轮流蹲守始终不是长久之计,眼下运行伊始,详细的流程规范应该还没有明确,但这样的机制必须建立起来。市民关注的焦点,是“绿房子”的公益属性,那么保证公众爱心不被浪费、不被恶意利用,这是赢得公众信任的基础,虽然繁琐、必须要做。
爱心“绿房子”只是一个序曲,一面小小的镜子。公益、环保,当然不是“旧衣物”就能完全“撑起来”的概念。总而言之,要为“绿房子”点赞,也期待它能覆盖更大的范围,吸引更多的人群,改变更多人的生活理念,推动德行黄岩、宜居黄岩建设。
【作者】: 陈 月 【编辑】: 王振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