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有着“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的台州,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农业贡献了6.76%的生产总值,而工业的比重达到43.05%,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为45.17%。
可以说,农业已不是台州经济的主角,但人们的衣食仍依赖着土地。25.2万公顷的耕地上,每天出产2189吨粮食。6.5万公顷果园,每天贡献3352吨水果。每天,有132吨禽蛋和7吨蜂蜜,进入流通领域。
每天,全市出栏2680头猪。但我们的猪肉消耗量实际远大于此,59%的猪肉缺口,需要靠外调弥补。
台州是海洋大市,海域面积和水产产量居浙江省首位,盛产带鱼、鲳鱼、大黄鱼等数十种经济鱼类,以及对虾、梭子蟹和大量贝壳类海产品。
一天里,6857艘渔船出海捕捞,除东海海域,有的赴远洋捕捞。一天出产水产品,全市人均能得0.66公斤。
温岭濒海,渔业繁盛。为庆祝收货,渔民们涂红脸颊,光起脚板,戴上手镯脚镯,手执唢呐、扁鼓、铴锣,边敲边跳,舞之蹈之。这种男扮女装的表演,表达的是渔民丰收的喜悦,全国独有,因此大奏鼓被称为“中国渔村第一舞”。
台州有什么特产?看看民间“戏说”就能略知一二。
“三门青蟹,横行世界。”三门不光青蟹有名,还是三门湾区域儒释道三家经海路向内陆传播的第一站。
三门湾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19世纪末意大利曾有意向清政府强租三门湾,遭到了清政府的强硬拒绝。1916年8月26日,孙中山偕胡汉民考察三门湾海域,在《建国方略》中定三门湾为东方第九渔业港。三门也是浙江解放第一县,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全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就诞生在亭旁。
亭旁还有一样东西,在世界上排第一,那就是亭旁板龙。1982年,142人舞起249米长的板龙,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条龙比130米长的“新加坡”龙要长119米,比云南施甸县180米长的保场龙要长69米。
现属宁波的宁海,史上曾属台州。“台州式的硬气”,在宁海籍历史文化名人身上得以充分体现:不食元粟、遁迹山林而死的胡三省,誓不为燕王登基草诏、遭磔邢并灭十族的方孝孺,身陷囹圄、宁死不屈的柔石,以及文革间惨遭迫害、含冤而死的潘天寿。
这四人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方孝孺。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后朱元璋将皇位传于朱允炆,是为建文帝。作为帝师的方孝孺,权重位高,被公认为一代大儒。至燕王朱棣起兵北京、攻破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方孝孺天天为之披麻戴孝。
朱棣到南京后,命方为之草拟即位诏书,方宁死不屈,朱棣怒问:“你就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慷慨道:“就是十族,又能把我怎么样?”最终,朱棣在被灭九族基础上又加一族,连学生朋友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中国历史上,被灭十族的,仅此一例。
2014年,我的同事们在“台州边界行”大型采访活动中,足迹所至天台县泳溪乡家湖村时,有幸听到了“活张死方”的故事。那个故事,留给人们的,除了感慨,还有温情。
再看看另外一则台州方言版的“戏说”——“玉环混但木有娘,黄岩红君都是娘。”
这则民间戏语,其实是在赞美两种台州特产:玉环文旦和黄岩蜜橘。“混但”,文旦也,也叫玉环柚。“木有娘”,是说玉环文旦没有籽(瓤),口感好。“红君”就是“红橘”,这种蜜橘是有籽(瓤)的,但是非常甜。
玉环古称地肺山、榴屿、玉瑠山,为避五代吴越国国王钱镠讳,改名玉环。该岛的三合潭文化遗址,是沿海岛屿新石器文化的代表。
明清时期,倭寇袭扰,郑成功在闽浙抗清,朝廷无力应对,多次采取“海禁”政策,玉环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率部降清,海禁才破,此后“桅帆云集,商市渐兴”。
今天的玉环,经济发达,是中国阀门之都、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新古典家具精品生产(采购)基地、中国欧式古典家具生产基地,多次被评为全国百强县。
台州物产丰富,也成就了勤劳的“吃货”。南宋时期,仙居人陈仁玉读书之余,喜好培养花木,他观察记录了11种菌的生长条件及外形、颜色、味道和吃法。这一记,就“记”出了世界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今天,自称“吃货”的人很多,要想“吃”出个世界第一,恐怕难度不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