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胡笳十八拍》 nuVux5:
nuVux5:
2004年夏秋,有三位看完长篇小说《静静的胡杨林》的朋友,在给我的意见中,竟十分一致的对书中《新胡笳十八拍——写给上海支边青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nuVux5:
nuVux5:
其中一位是西北工业大学IPMP中国认证委员会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她这样说道: nuVux5:
nuVux5:
“看完《静静的胡杨林》之后,小说中有一个很值得称赞的地方没有说,可此事一直在思绪当中,那就是《新胡笳十八拍——写给上海支边青年》。这一篇新胡笳十八拍,是上海知青支援新疆的生活写照,是用纯真的理想、艰苦的生活写出来的,同时也贯穿了小说前后,也是小说的又一个精华所在。 nuVux5:
nuVux5:
2001年我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看到《胡笳十八拍》的真迹,当时对它并不十分了解,自从看了你的小说后,对此理解更加深刻。正如诗言志,歌传情那样,一首好诗都是情感、性格和生活的写照。” nuVux5:
nuVux5:
另一位是我在新疆兵团农一师十四团时的挚友陈晓初,我在此书中创造的人物——“风流才子”成尧声即以他为原型来塑造的。他看完此书后给我的信中热情洋溢地这样说道: nuVux5:
nuVux5:
“饶有兴趣地读完你的大作《静静的胡杨林》,祝贺你成功的完成了一部既现实而又不乏浪漫的边塞巨著,你是我们这圈人中首位推出反映自己生活作品的人。在这部作品里,我们都似乎嗅到自己那已飘逝的气息,看到了各色的稚嫩的,老成的,滑稽的,可笑的,奸诈的,钻营的行为和嘴脸,当然也有真诚的、坦率的、热情的、友好的、互助的爱心与理想。特别是黎梦与别傛的生活轨迹和完美的结合,让人感动,还有写作上完整的故事结构,别出心裁的统贯全篇的《胡笳十八拍》,当然应该叫新胡笳十八拍和犹似天籁之音的《诗经•关关雎鸠》等,都是很值得回味和咀嚼的。还有许多、许多。因此,值得祝贺!为你干杯!” nuVux5:
nuVux5:
还有一位朋友在来信中亦有这样一段话: nuVux5:
nuVux5:
“当下一些流行小说和这部小说比起来,思想性和社会价值都不能同日而语,文字功力更不能相比较。整个小说结构很好、故事性很强,感觉最好的是贯穿全书的《新胡茄十八拍》, 从64年到80年完成,的确给人以沧桑之感,是作品的灵魂,是不可或缺的。” nuVux5:
nuVux5:
他们都是很有见地的读者,我有幸得到他们这样的赏识,十分欣慰。他们真的是我作品的知音呢!为此,我在回复一位朋友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nuVux5:
nuVux5:
“那《新胡笳十八拍》,的确是我自己也很得意的作品。学生时代,读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那时就很喜欢。后来大学毕业到了农垦团场,在艰苦的生活中,又多次品读,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小说写到第八节时,原本没有《新胡笳十八拍》的开头三拍,当然原构思中也没有与此相关的情节。我的女儿在读我的初稿时说,那个离别非同寻常,似乎应该有诗才好。于是,就有了贯穿全书的十八拍及相关情节。类似的事情还有许多,比如黄羊‘花花’,也是写到那里时,一度有些困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吃饭的时候看到蘑菇,突发奇想,产生灵感,也就有了黄羊‘花花’以及相关情节。我说这些,无非说明,创作过程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它甚至由不得作者的主观意愿呢。” nuVux5:
nuVux5:
我这样说,是想说明创作过程中令我难忘的的一件事情。当时,我刚刚修改完前10节,打印出来请女儿看看,提提意见。因为这是我搁置了二十年之久重新提起笔来,下决心要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所以写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拿给女儿去看,一则听听意见,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增加一些信心。现在看来,我的女儿真可谓功不可没啊!假如没有她当时充满灵气的一段话,或许就没有这被人称道的《新胡笳十八拍》的产生,那么,这部小说当真要逊色不少呢。 nuVux5:
nuVux5:
我女儿当时是这样给我说的: nuVux5:
nuVux5:
“关于第8节:车站送行这一节应该再热烈些。毕竟前面几章的铺垫到了这里需要有所释放,而且这样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画面难道不应该浓抹一番吗?送行的场景历来是诗人吟唱的主题。64年的送行,几百名青年出征远行的送别场面,是怎样壮怀激列的场面啊!更何况其意义还远不止于此!这样一次送别对于书中人物而言是具有历史性质的,他们在一瞬间成长,当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最终老去的时候,应当能清晰地看到这个车站、人群和喧闹。时间正是在这样的重新亲临其境中悄然闪现。” nuVux5:
nuVux5:
于是,我对第8节作了修改。的确,十万上海支边青年离开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远赴新疆参加生产建设兵团,扎根在西北荒漠,这在当时就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壮举。即使到了后来,他们也几乎没有人会忘记当时的场景。该怎样来渲染呢?我不由得想到了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那时候,正在上演郭沫若先生的话剧《蔡文姬》,在全国反响很大。上海市政府曾组织慰问团去新疆慰问支边青年,他们深入到各个农垦团场,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带去上海市政府及各界群众对支边青年们的慰问及敬意。因此,创造出上海《时代》诗刊的诗人原野这个人物,他出差恰好赶上那趟火车,随即吟诗,而且是仿造《胡笳十八拍》的形式,看似巧合,却也在情理之中。那时上海的报刊杂志时有反映上海支边青年先进事迹的文章,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屡见不鲜。虽然那时并没有人写出《新胡笳十八拍》来,但作为小说,结合《蔡文姬》的故事这样写来,不是更好吗?而且,我在创作过程中,很不愿意仿照过去文人墨客离别伤怀的形式来写诗歌。因此,便有了贯串全书的《新胡笳十八拍》以及与此相关的故事情节。 nuVux5:
nuVux5:
后来,我女儿在我这《新胡笳十八拍》的创作过程还给过我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这里就不多说了。 nuVux5:
nuVux5:
nuVux5:
(2004年7月7日04:01) nuVu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