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616阅读
  • 12回复

潮济行·蛎灰(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3-08-26
 
潮济行·蛎灰(一)
 
421下午,在潮济村老年协会的活动室,与林江森老人聊潮济的过去。从潮济码头、帆船、竹排,聊到竹排与帆船运输的货物,其中有一种货物叫蛎壳与蛎灰。
从海边把蛎壳运到潮济,再从潮济用竹排或小船运出蛎灰,而从蛎壳到蛎灰的形态改变过程,就是在潮济完成的。原来,潮济人过去还从事过一项烧蛎灰的产业。
《天工开物》(我国著名的古代科技百科全书)第十一卷《燔石·石灰》中有载:“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虫豪以代之。”虫豪即蚝,指牡蛎。《天工开物》(宋应星著)成书于明末,并于崇祯十年(1637)出版。说明起码在明朝时,我国温州、台州、福建与广州沿海缺少石灰石资源的地方,已普遍采用牡蛎壳制造蛎灰了。
《天工开物》又指出,它“固舟缝”、“砌墙石”、“垩墙壁”、“襄墓及贮水池”以及“造淀、造纸”等方面的用途。而《弘治温州府志》亦云:蛎灰“凡筑室为瓦、为墙、为池、为沟,靡不用焉。其为舡则捣以桐油,如胶漆泯其罅,入水不漏,功用甚博。较之他州石灰之用,尤为坚缜。又瓷器之久旧者,最宜以蜃灰白之。”明朝以来,在没有水泥的地区,蛎灰被普遍应用于建筑、水利等方面,是一种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材料。黄岩,作为台州地区沿海一个重要的大县,正是一个需要大量使用蛎灰,而又具备烧制蛎灰原料的地区。
潮济如今四十多岁的人还看到过烧制蛎灰的情景,八、九十岁的老人更指出,他们出生时的民国早期就有了烧蛎灰,有的老人还亲身参与过烧蛎灰这一生产活动。虽然没有人能说清楚潮济的烧蛎灰产业到底始于何时,但完全可能如《天工开物》所记载的追溯到明朝。一是黄岩中西部这一区域的人民生产、生活需要蛎灰,二是潮济是水陆交通枢纽,具运输之便利。
据潮济村老年协会会长毕守法回忆,当时,黄岩、温岭两个县,除潮济外没有听说其它地方有烧蛎灰的。笔者向他请教:“潮济离海边尚有40公里之距,为什么只有潮济才有烧制蛎灰的产业?”他一语道出原委:“潮济除了水运交通的便利外,还有潮济正处在平原与山区的交接处。烧蛎灰所需要的大量木炭资源,来自于山区,所以潮济还有一个柴爿、木炭市场。”潮济,既是交通要冲,方便蛎壳与蛎灰的运输,又是山区与平原的交接处,方便烧制蛎灰燃料的集中与交易。
《光绪乐清县志》载:“蛎灰,圩田用粗者粪之。”利用粗蛎灰可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透气度。洪炳文《瑞安乡土史谭》载:“蛎灰壅田,邑农人浓用以壅田,得益颇多,田中昆虫皆毙,是介类之能益植物者。”除了肥田外,还可以利用蛎灰的碱性作除虫剂。这些文字说明,自清朝始,蛎灰就又被农民用于肥田与除虫。人民群众有需求,才会有生产的可能。潮济据其地之利、交通之便,可以降低成本,当然是首选的生产之地。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断,潮济的蛎灰生产,可能始于明朝。
77岁的毕守法老人凭自己的记忆,专门写成《潮济蛎灰》一稿交给笔者,记述了他所知道的潮济有关蛎灰生产的情况。
关于蛎灰的作用,老人记述:“蛎灰对水稻的作用,既作肥料又杀虫,尤其是西部山区全是淡水源,土壤薄,水稻生长慢,水稻播种半个月后必须施一次蛎灰肥,蛎灰遇水蝠(原文)化产生一股热量,使水稻根部受到热的刺激,产生了活力,好象从睡梦中突然醒来,助于生长。蛎灰蝠(原文)化的热量,还会杀死水稻病虫害,如螨虫、稻飞虱等。”林江森老人对此补充道:“很明显,施了蛎灰后,那稻杆就硬了起来,长势马上见好。”
毕守法老人对蛎灰的另一用途,是这样描述:“那时的民间建筑,根本没有洋灰(水泥),都用蛎灰经蝠(原文)化锻炼成灰浆,作砌墙、封墙之用。所以年产不停,生意兴旺。”
关于潮济生产蛎灰的产业规模,老人写道:“从事蛎灰产业的八家,生产出来的蛎灰销往西部(屿头、小坑、宁溪等)作水稻肥料和山区生产千张的原料,也是建筑业的砌墙、封墙、粉刷的材料(即现在的石灰)。”蛎灰生产“带动了周边的横料、麻车头、联丰、五尖山等村民上山烧柴炭业,柴炭挑到潮济卖给蛎灰灶,解决了部分山民的劳动出路。”
 
&a O3N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烟儿如梦

发帖
5083
蜂蜜
22764
威望
17
宣传贡献值
3
交易币
0
好评度
27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8-26
早时候,常见有烧蛎灰的地方,却不知其有这么多的功用,尤其是在种植水稻方面。
握一捧流沙,在岁月的缝隙,流泻生命的微光。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8-26
回 烟儿如梦 的帖子
烟儿如梦:早时候,常见有烧蛎灰的地方,却不知其有这么多的功用,尤其是在种植水稻方面。 (2013-08-26 20:54)  &a O3N  
&a O3N  
烟也看到过?那是什么时候在哪里看到的?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潇湘薇子

发帖
9
蜂蜜
59
威望
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08-26
史料好详实
离线烟儿如梦

发帖
5083
蜂蜜
22764
威望
17
宣传贡献值
3
交易币
0
好评度
27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08-26
回 秋绪 的帖子
秋绪:烟也看到过?那是什么时候在哪里看到的? (2013-08-26 21:16)  &a O3N  
&a O3N  
是啊,临海的灵江边,靠朱坊涂的地方。
握一捧流沙,在岁月的缝隙,流泻生命的微光。
离线

发帖
15120
蜂蜜
5314
威望
275
宣传贡献值
127
交易币
0
好评度
45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8-27
蛎灰小时候耳熟能详,不好好读书的孩子父母会如是说:长大了切蛎灰桶开。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8-27
回 落 的帖子
:蛎灰小时候耳熟能详,不好好读书的孩子父母会如是说:长大了切蛎灰桶开。 (2013-08-27 08:31)  &a O3N  
&a O3N  
这说明,历史上,路桥使用蛎灰的现象还蛮普遍?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8-27
回 烟儿如梦 的帖子
烟儿如梦:是啊,临海的灵江边,靠朱坊涂的地方。 (2013-08-26 21:28)  &a O3N  
&a O3N  
能回忆起,是哪些年的事吗?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子秋

发帖
27
蜂蜜
107
威望
1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08-30
这样的史学资料和现实资料真好。长知识了。向您学习!
离线烟儿如梦

发帖
5083
蜂蜜
22764
威望
17
宣传贡献值
3
交易币
0
好评度
274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3-08-30
回 秋绪 的帖子
秋绪:能回忆起,是哪些年的事吗? (2013-08-27 11:37)  &a O3N  
&a O3N  
十来岁的事,记忆有些模糊了,只记得在临海城墙外丰泰门边上有两眼烧蛎灰的。
握一捧流沙,在岁月的缝隙,流泻生命的微光。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3-08-30
回 烟儿如梦 的帖子
烟儿如梦:十来岁的事,记忆有些模糊了,只记得在临海城墙外丰泰门边上有两眼烧蛎灰的。 (2013-08-30 21:49)  &a O3N  
&a O3N  
那应该也是三十来年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了。十分感谢你提供的资料。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3-08-30
回 子秋 的帖子
子秋:这样的史学资料和现实资料真好。长知识了。向您学习! (2013-08-30 11:11)  &a O3N  
&a O3N  
同感。相互学习!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端木天

发帖
2171
蜂蜜
4209
威望
46
宣传贡献值
157
交易币
0
好评度
493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3-09-09
第一次听说,长知识了,谢谢老大! &a O3N  
&a O3N  
老大对潮济情有独钟啊,通过老大的笔,我对潮济都有几分熟悉了。当然,还有行乐老师,他也写过潮济,而且是把潮济做纵向解说,老大呢,多是作横向解说。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丰满的潮济。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