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463阅读
  • 3回复

潮济老行当——烧蜊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风云际会
 

发帖
4
蜂蜜
68
威望
1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3-08-22
— 本帖被 秋绪 设置为精华(2013-08-22) —
潮济老行当.doc (1894 K) 下载次数:0 R )?8A\<E  
              潮济老行当——烧蜊灰 R )?8A\<E  
R )?8A\<E  
  在潮济,一位80多岁的阿婆向我们讲述当地曾经有一个营生很出名也很红火,叫做烧蜊灰。 R )?8A\<E  
  阿婆的家在三官坛边,门前有一口塘,河水并不清澈。岸边有两棵粟树,挂着毛茸茸的还是青色的果实。我们累了,看到她家门前有一张长凳,想着歇脚一会。刚坐定,正午的阳光透过门楣,落在屋内一个阿婆做的手工上,使得本来沉闷古旧的房间有了点生气。儿子好奇地问:“阿婆,你做的是什么?”阿婆慈详地说:“一只蝴蝶,你看像不像?”哪里像啊,就一块白白的加衬棉布,剪成了六个圆角的形状而已。阿婆也不言语,青筋暴满的手拿起一枚针,在头皮上插了插,开始缝合,再留一道口,拿过一把直尺插进小孔中,才几下就翻出了几个角,一只蝴蝶的雏形立马呈现。我们不禁惊叹于老人的心灵手巧。阿婆笑了笑,说:“没办法,讨生活啊,什么都要做。”我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忙问阿婆年轻时都做过什么。阿婆笑声琅琅,说:“我啊,年轻时是一个蜊灰囡啊”。 R )?8A\<E  
  原来阿婆是个土生土长的潮济人,少女时代,父母家境尚属殷实,筑有三口蜊灰窑。她那时就随父亲在潮济码头接货送货。接的是来自金清那边的贝壳,阿婆自豪地说,有时一船的壳全是她家的,接到货后雇挑夫把壳运到家,加工成蜊灰。送的是加工好了的蜊灰,运到宁溪、温岭等地,有时生意好还会通过小货轮先运到海门港再驳到上海。我很好奇,虽说相对那时的蜊灰的确是个好东西,儿时的记忆里,细细白白的蜊灰,混点水可以砌灶台、泥砖缝,干用可以洒田洋、喂鸡鸭,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大费周章,难道别的地方就不会自己加工吗?阿婆停了手中的活,正正脸色说:“你可别小看潮济,烧蜊灰这行当也只有在潮济才能落地生根。那时我们潮济是个乡,有人问,你是哪里人,我们说潮济人,那是底气很足的。周边的几个山村,就像猢狲岭还有个什么岙(我记不清)这边出山柴、木炭,有了燃料才可以筑窑生火,这个便利条件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的。潮济有码头时,来来往往的人多、船多、货多,但老街上所卖的各色货物,大多来自别处,正经的蜊灰才像那芝麻糖、乌饭麻糍一样是潮济自己的东西。” R )?8A\<E  
  在阿婆的记忆中,那时除了直街和横街店铺林立外,潮济的其他各个地方,大大小小散落的蜊灰窑不在少数。她嫁到这里来时,就得了娘家的帮衬,也建了一眼蜊灰窑糊生。“那为什么不多建几眼呢?”儿子问。“哎,多建几眼窑也要看实力的。你想,窑多空着总不是办法,一眼窑能出多少蜊灰,填进去的本钱也不少啊。虽说门前的水是白用的,可是原料加船运费加挑夫费,那时有盘得转一眼窑的本钱也相当不错了。你看,我们俩现在住的屋,快60年了,就是那时烧蜊灰赚了钱才建的。” R )?8A\<E  
  阿婆的讲述,结合秋老的介绍,旧时潮济本土人物的形像在我们脑海中渐渐鲜活起来。是的,潮济衰落了,可不管何时,我们都不应忘记潮济人的汗水和奋斗。 R )?8A\<E  
R )?8A\<E  
R )?8A\<E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8-22
蜊灰,也称蛎灰。是千余年来,潮济人的一项产业,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渐渐地消亡。 j<A; i  
j<A; i  
喜欢这样的文字,叙述过程之中,把主题渐渐地带出并进行必要的交代。 j<A; i  
j<A; i  
我准备了一些素材,预期在最近要写出《潮济行·蛎灰》。 j<A; i  
j<A; i  
欢迎新朋友进驻蜂鸣!期望今后能够时常欣赏到你的作品,多交流一起提高。 j<A; i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风云际会

发帖
4
蜂蜜
68
威望
1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8-22
谢谢秋老 !这几天细细阅读了您有关潮济的文章,佩服之至。期待您的大作《潮济行·蛎灰》。
离线

发帖
15120
蜂蜜
5314
威望
275
宣传贡献值
127
交易币
0
好评度
45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08-22
在写潮济的时候,我的帖子起名叫《我想走近你》,因为我对潮济还是一个很肤浅的认识。而楼主是真正走进了潮济,简单质朴的文字却能回味良久。正如老大所说的,只要你来潮济,潮济就会给你一个故事。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