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老大交流了一下后,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老年人的问题。想着想着,想起了很多关于“老”的趣事,或者叫历史上敬老的事,有的记忆不是很准确了,半夜起来翻书查看一下,今天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想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敬老”一说有它的毛病,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应该消灭或淡化历史留给我们的“敬老”观念。
在人类发展到社会这一阶段,作为管理者,提出一些理念来规范人民的行为,最初是以“礼、乐”,后来是以“忠、孝”为纲,总挈所有的思想。这样,“敬老”观念逐渐形成,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实践中,还出现了想对应的法律规定,比如,《礼记》就有很多记载,什么“五十杖于家”、“五十养于乡”、“五十无车者不越疆”等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那时候人到了五十岁,可以在家里拄拐杖了,拄拐杖意味着权威和尊严;五十岁就可以到敬老院了;亲朋死了,如果对方不来车接,五十岁的人可以不去外地吊唁。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先秦时期人们敬老的风气已经形成。
一种风气一旦形成,大家都会去学,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跟风,这是好事啊。然而,物极必反,我们就喜欢把某些好风气搞歪。社会不是提倡敬老吗,于是,慢慢地也形成了一种不老装老的歪风,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我说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八仙中有个张果老,大家不注意的话,可能以为此人姓张名果老呢,其实不是,他姓张,名果,叫张果。这个人会点魔术,好说大话,自称自己生于尧舜时期,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岁了,于是,当时的人就称他“张果老”了,(这种风俗沿袭至今,比如我们老大叫徐凤华,我们就可以称他徐凤老,也可以简称徐老)。还说一个人,韩愈,他在《祭十二郎文》中自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其实呢,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三十六岁。再说一个人,杜甫,他刚过四十岁,就自称“杜陵野老”。
他们为什么喜欢老呢,就是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敬老的传统,老了好受大家的尊敬啊。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历代做官,官场中讲究“停年格”,什么意思呢,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按资排辈,比如一个官员要做到宰相,大抵需要入官场30---35年,官员每年的大考,就是提拔,都要看看这个人的资历的,资历不到,不能提拔。我说一个很极端的人,北宋的寇准。有两个版本,据《事文类聚》说,寇准长得是个奶油小生的样子,看着不老,这不利于提拔,怎么办呢?他就猛吃地黄和萝卜,没过多久,寇准头发白了,脸上看上去也苍老了,于是提拔了。《宋史.寇准传》记载是这样的:“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意思就是:宋太宗要提拔人喜欢亲自考问一番,那些看起来年龄不大的人,往往不用。有人就给寇准出主意,叫他虚报年龄,寇准回答说:我的进取要靠本事,怎么能欺骗皇上呢?我觉得吧,正史有美化寇准的味道,稗官倒有几分可信。
由此可见,敬老,是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需求,有它的历史必要;同时,也要看到敬老衍生出来的对社会观念的副作用。怎么办呢?
就是要改敬老为敬人,即:尊重人权!!凡是人,不管他年龄如何,性别如何,我们都要敬他,所不同的,就是敬的方式不一样罢了,老人进福利院,孩子进学堂,年轻人进工作岗位,这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非把敬老当作一个道德层面的事来对待。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诸多弊端,应该清理了,否则,依然是百病丛生,搞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