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件事促使我想谈谈作文。一是某市教委向有关学校教研室发出征求意见,拟把高考作文改为三月份一次,六月份高考一次,取两次成绩最高者,计算语文成绩。教研室有关老师又征求我的意见,叫我谈谈这样改革行不行,我列举了利弊,供他们参考。二是老恐怖总说自己不会写文章,我却不这样认为,文章,人人可写,只是老恐怖自己不愿意写,或者他把作文看得太难的缘故。
作文,就是写文章了。所以,谈作文,必须从我们最早的文章谈起,顺着这个线展开,就能解决诸如高考作文低下和老恐怖那样认识的问题。
文章,本来应该是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记录事件、思想和情感,就是现在人阅读的白话文。可是,我国最早的文章(或者叫书)《尚书》,却是最难读的,最不白话的,现在人根本看不懂,即使在专家那里,也是争议不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我们祖宗发明的字是象形文字,繁杂难写。当时是用刀刻在竹片上的,书写难度大。怎么办呢?老祖宗就用摘要的形式,或者说是省略的形式,记录个大概,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古文”。
很显然,古文存在着“文言不一”的现象,就是说,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原话。既然是这样,就不难理解现在的人为什么在一些经典文章中,出现理解分歧了。假如,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就用白话,后人在理解上的分歧就少很多。没办法,历史就是那样的,怪谁呢,我们也没法怪啊。孔子办私学以后,受教育者不再清一色的都是贵族,文化传播得到大发展,呈现繁荣。以后上千年的时间里,对写文章弄出了各种方法、各种文体,把原本应该是很实际的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还有了比较,你写的好,我写的差。比较倒是可以的,关键是古人比较的标准出了问题,他们不以思想性、逻辑性为标准,只以文采而论高下,于是,假大空的文章漫天飞,流毒至今。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教授写文章时,他们一再告诫后人要“修辞立其诚”,指出了文章贵在一个“诚”字。诚,真实也,就是说你要说真话,感情表达要诚恳。事实上呢,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看看我们的《文选》、《观止》,有几篇是“诚”的,假、大、空之外,又来了一个“伪”,伪作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经典中,我们还煞有介事地去学习,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这些无用的文章上了。所以,胡适等人发起白话文运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胡适等人对古人假大空伪的批判。
我是胡适的崇拜者,然而,近年来不再像过去那么盲目崇拜了。提倡白话固然重要,可是,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就是那样的,老祖宗两千年的努力不能废止的,我们还是得在老祖宗给我们的框架内继承和发展,关键是要把老祖宗提倡的“诚”字落实好,就可以了,不必废止。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提倡的文章该怎么写呢?一句话,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言之有物,就是说,你要用逻辑合理的句子写真实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