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老大,于百忙中把第二期72巷影展陆续发在“好片欣赏”里,使得像我这样不能亲临现场观看的观众,有了欣赏的机会。还是那句老话,我对摄影技术不懂,所谓的欣赏,只能是从作品的思想性和表现手法上,来理解作品的人文价值。换言之,我认为不错的作品,一定是有内涵的作品。这个内涵,可以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也可以是观者在不违背作者基本思想前提下的挖掘。所以,我下面的文字,因为没有与原作者做过交流,说对了,是描述,说错了,姑且算做挖掘吧。
首先得说说我认为的好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作品,很简单,就是有声有色的作品。有声,就是作品会说话,它传递作者的思绪情感;有色,就是光线的运用合理。依照这个标准,在这期的展品中,我最欣赏《下厨房》这幅。
当然,我对这幅作品的标题是有看法的,觉得不是太好。为什么呢?首先,谁下厨房?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画面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下厨房》的主题;其次,下厨房过于平淡,显得僵硬,与暖融融的画面不搭配;第三,我们传统文化中讲究“君子远庖厨”,尽管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但是,它实实在在地在影响着我们,就是说,我们一般不会用这样的标题。因此,我觉得如果把标题改为《露一手》,就使整个作品更完美了。
我们可以这样想像:久别未归的女儿回来了,父母很高兴。父亲是不做饭的,这时却要亲自下厨,露一手。他为什么要露一手呢?不还是对女儿回来的开心劲使然吗。这种亲情,通过画面,通过标题,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不说人说,画面就告诉我们了。真是一副好作品啊!!
这幅作品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很好玩。大家看看作品中有几个人?可能大家会说就两个人啊。是的,也许是两个。我要说是三个人,也是可以的,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采用了隐藏法。其实,隐藏法,在谈到中国绘画时,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比如“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踏花归来马蹄香”等等,都是这种技巧,不在这里说了,扯远了。
初看这幅作品,会以为画面中的烟雾是由锅里冒出的蒸汽,不是,它是由锅灶冒出的烟雾,这个烟雾背后,是母亲在烧火,被隐藏了。作者故意抓住这一瞬间,到达了艺术上的目的。
前几天,老大转来一篇关于摄影的文章,作者从莫言获奖谈起,告诫摄影人不要东打一枪,西放一炮,要专心于某种题材。这样说对不对呢?当然对,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那是对有了一定技术的摄影人来说的,对初学者,乱拍是必要的,必须有这个过程。假如你搞摄影搞了几个年头了,还没有找到自己要突破的题材,那你就是瞎跑了,不妨学学这幅作品的作者,专攻厨房。
厨房,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大题材来对待。我想了一想,全国各地的厨房,除了我本地的厨房我了解外,对其他地区的厨房还真没有仔细观察过。比如,西北地区窑洞里的厨房,那种特殊的光、烟效果,就是一般人没看过的,应该是可以拍出好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