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我又听到很多议论小学和小学教师的话,归纳起来就两个字“敛财”。只是我没有第一手证据,还是算在道听途说的范围。但是,我有观察,单位旁边有一个小学,这两年,教师开车上班的确实多了,再看看她们的年纪,20多岁、30多岁吧。我就纳闷了,开车一族,按照本地的消费水平来测算,月收入不能达到6000元,是开不起的。而小学教师的薪水,也不过3000吧,按说她们还没到开车上班的水平,怎么就开了呢?
无外乎几种情况。一是本人家庭富有,父母给买的;二是嫁了富人家,夫家给买的;三是从学生身上榨取的。前两种情况是正常的,后一种就不正常了。有这种可能吗?有!
现在的教师,越是高年级越是寡,油水越少,倒是小学教师很吃香。她们牛逼哄哄地样子是怎么形成的呢?从本地的情况看,有如下几个原因。
1,教育政策的缺陷。教育部门人为地弄一些重点小学、实验小学,把小学分成三六九等,这也客观上把小学教师分了等级。能够敛财的学校和教师,都是这些小学,一些非重点的小学,很可怜,每年都要为生源犯愁,自然没有油水,教师也没有开车的。
2,大量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加剧了小学入学的竞争。中国有这样的传统,面对竞争,往往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去想歪门邪道。
3,跨区上学。我们现在的小学入学,是按照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户籍和住处不在一起。这就形成了跨区入学的局面。
找到了原因,就等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有没有能力,想不想去解决,那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在这里谈。下面谈教师节。
看看我们的节日,无外乎三种类型。一是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等,这些节日发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从其演化而来;二是以保护为目的的节日,如植树节等;三是以推崇为目的的节日,如建军节、护士节等。教师节,属于第三类。
这三类节日,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虚化,不特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节的对象往往是重要而不具体,这样的好处在于它容易被人接受而又不触及实际。如今的教师节,似乎不符合这些特性。
不符合特性的东西,在执行的过程中,很难避免形式化,很难不受到人们的病垢,即使在教师一类人群中,也没有真正地把教师节当回事,无非就是吃吃饭、发发钱,放放假,这样的节日要它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成了制约教师的无形的套。
中国从古到今,就没有在制度上真正地重视教师,所谓“八娼、九儒、十丐”,教师仅仅比要饭花子好一点,还不如娼妓地位高。这样说也许有人反对,能提出很多生活中重视教师的例子,比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里的“师”,是广义的,不单单是教人读书的。生活中重视教师,她们骨子里是希望教师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龙凤,是一种雇佣或利用关系,不是社会观念层面上的重视。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重视教师呢?
第一,纠正和培养全民对教师的观念。这一点,可以参看德国的情况,略。
第二,给教师优于公务员的政治经济条件。这一点,好理解,略。
第三,改变目前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现状。提纲挈领地说,就是赋予教师授课内容的自由裁量权,还给教师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打破教师资格证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