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在饭店点了一份炒垂面。炒垂面的配菜是萝卜丝。萝卜上了不了档次,可与垂面是最好的搭档。为了味道好一些,加了一点蛋丝和肉丝。为了好看,这是“色香味的色”,葱是不能少的。炒垂面的味道不错,一大盆在桌上转了几圈就没了。 #wd \&
垂面是一种面条,加工时掺上一些食盐,加水上揉好,面团醒过之后给拉成面条晾晒。记得做垂面得用一个专用柜子,拉过的面条得放在里面一段时间,让其再自然伸长。自然伸长,用字应该是坠,这个面条得叫坠面。街上招牌都给写成给垂面了,我也得跟着叫垂面。坠与垂,本地读音是没有区别。我也不清楚坠与垂的字义有什么区别。垂字,我联想到捶打,可做垂面时不需要捶打的。 #wd \&
炒好的垂面,本地通常叫垂面饭。这个垂面饭在大石一带是平常食物。都说大石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地少了,可人要吃饭,只得去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一年有三熟,两季稻一季麦。小麦多了,研究小麦吃法的专家产生了,于是有了垂面和垂面饭。从文化研究角度挖掘,大石的当地政府得及时研究出一个做垂面的祖师爷来,以光大饮食文化。几十年前到大石一带喝喜酒,头夜的喜席简陋一些,上的菜就是垂面饭,吃光了再添,管饱。其实当时的物质条件,就是垂面饭也是相当地不容易。酒一般是米汤代替,美之名曰白酒。 #wd \&
客人回家时,主人会送一些还没有炒的垂面饭。把垂面变成垂面饭,中间隔着一个蒸垂面的过程,复杂一些得放在蒸笼里给蒸过三次。本地把蒸说成“吹”的。从化学原理来说,这个蒸的过程,改变了小麦的分子结构,让面粉更好吃。要吃垂面饭,从小麦生产到磨成面粉,从面粉到做成垂面,从垂面到可以进口的垂面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种粮食不划算,面粉是外地运进来的。听说现在面粉只要一元五角一斤,而垂面有四元五角一斤,利润还是不错的。有人补了句,说“三姑垂面”是六元一斤,小包装有要七元一斤。“三姑垂面”,有牌子的,当然要贵一些。 #wd \&
今天晚上我给自己炒了一盆垂面饭。配料跟饭店一个样,还多了笋丝,可味道跟饭店没法子比。人家饭店是吃这碗饭,我跟它比什么呀。还有人家饭店在大石,占了地利,是大石垂面饭。我知道炒垂面得多放油,油是猪油。油多了,垂面饭自然好吃了。我可舍不得多放油的。垂面是一位大石同事给的,每人都有一份,让拎回家尝个味道。这个垂面是过了蒸的程序给晒干的,可以直接炒着吃的。看来同事家人都买这个垂面的。现在吃垂面饭也简单了,不用过蒸的环节,买点回家就可以炒。 #wd \&
说垂面是大石特产,似乎不对。我近年在仙居和永嘉都看到做垂面的现场。或许做垂面的祖师爷在大石吧。再说一句,大石当地政府得及时发掘出垂面的祖师爷,不然让别人抢先了,脸面会挂不住的。 #wd \&
(图片来自网上) #wd \&
#w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