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安晚报》转载了《楚天都市报》上的一篇文章,内容是:以9岁男孩在课堂上说话,自知犯了错,于是,他在第四节课还没结束的时候,自己从教室的后门溜出去,跪在教室的露台上,以示自罚。据报载,当时还下着小雨。食堂师傅和一位教师看见了,问明了原因,劝他会教室。男孩不起,说要跪下去,悔过。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百善孝为先,我犯了错,就是对父母的不孝。
继续看下去,原来啊,这位男孩的母亲迷上了《弟子规》,自己在家教孩子背诵,还按照《弟子规》上的内容指导孩子成长学习。
读到这里,我心头一热,深深敬佩这位母亲。现在的家长叫孩子读《弟子规》的不在少数,有些学校还专门讲授,但是,能“迷上”的不多。一个女性,能“迷上”这本书,我认为她是一个有着理性思维的女人,也是一个要强的女人。这两点是一个矛盾,若理性不能战胜要强,很容易搞偏,但愿这位女性不能只停留在“迷上”阶段,还要深下去一点才好。
文章的最后,有一段作者的评论,他的观点突出了传统蒙学读物的糟粕。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人类自进入文明阶段后,都各自发明了自己的文化,比如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东方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它的人种、生活环境和生产劳动方式等等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的文化背后,其实是民族性决定的。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当然尚武;农耕民族以安居为首要,当然崇儒;商业发达的民族以规则为本,自然讲究法条。
人,生活在不是他能决定了环境里,自然要遵守他的文化,这就是所谓的主流思想。眼下,我们这个国家处于四不像时期,有我们传统的主流思想,也有外来的异族思想。如何应对这个环境呢?我个人觉得还是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这些与我们同文同种的兄弟国家做得好一点,即: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吸收外来先进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
既然要保留传统文化,就不能只说不干,要在实际上运用。让孩子读《弟子规》,就是很好的方法。至于说《弟子规》中的糟粕,那是鸡蛋里挑骨头,也是不科学的看法。我举个例子,吃苹果好吧,苹果吃多了照样有坏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割裂一个东西的好与坏,关键是看我们需要不需要。假如我们拿着放大镜看,那你只有饿死,就想那个化学家一样。所以,我觉得这个作者的观点过于书生气,不懂得教育的真谛。
这位作者还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认为按照《弟子规》上的要求去做,就会扼杀人的个性。这个观点错误的很,请看我们的古人,那是多么的有血性、有个性啊,举一个人,方孝孺,现在的人还有他的骨气吗?原则性极强,个性极其强!
若说某个东西有糟粕,必须先学再说,你还没学,怎么能知道哪些是糟粕呢。传统文化大部分是糟粕,这是事实,但还得学,这就是所谓知耻而后勇。不了解过去,怎么能有好的目标呢。所以,你看看我们建国以来搞的东西,就是因为不懂,瞎搞,想当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