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从法云寺出来,回头看过门槛的。门槛是石门槛,长两米许,高五十来公分。这么高的门槛小孩子是跨不进去的,得爬了。门槛和门外的几级台阶,给人们有一点点威严的感觉。大门进去就是天王殿。新建的大门,门槛当然是新的。石门槛,没有什么装饰,光光的石块,生硬。这种东西还是古人讲究,弄点浮雕之类,让石块柔和一些。去过三门的一家寺院,门槛还包着铜皮的。实心的铜块似乎不可能。
现在农家造的房子,已经没了门槛。现在似乎找不到没有车子的家庭,没有汽车,总有摩托车,没有摩托车,总有电瓶车,至少自行车总有的。门槛是车子的障碍物,可拆的早拆掉了,新建的不会自找麻烦,弄个门槛来。以前家里的内门,也有门槛的,就是一根木条,毕竟有碍通行,新建的房子早给省略了。门槛总与木结构的房子相关,现在是钢筋水泥时代,现代化了,当然没了门槛。
父亲当手建造的房子还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显得简陋,上面是一根木条,下面是几块石板,加起来有三十多公分高。应该是整块木条,当时这么粗的木块难找,只能来个组合式。门槛是我们的工场,在上面制作各种玩具。现在的孩子是用不着制作玩具的。记得做一个“打不死”(螺陀),花了很多的时间。力气小工具差,有时还伤了自己的手。门槛是个垫子,经常受到误伤,没过几年,门槛中间凹下去了。
有槛外人的说法,是《红楼梦》里妙玉的自称吧。网上抄几句:
“槛”指的就是“门槛”,在书中说得是后门贵族家的门槛。妙玉自称“槛外人”是把自己和侯门贵族们区分开。“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以前当官的和有钱人家的大门都有比较高的门槛,地位越高,门槛也就越高。有些人为了让自己家的这种形式保留的更久,就以门槛作为象征,门槛不坏,家族不败。所以就有人将自己家的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以求永远的富贵。妙玉自称其为“槛外之人”,“畸人”,让读者未见其人,先感孤僻,透过那青灯古殿上的烟雾,似乎能看见一个虔诚的佛门弟子在正襟打坐。
记得鲁迅《祝福》里的祥林嫂,从鲁老爷支取了一年的工钱,给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的。这条门槛是祥林嫂的替身,让千万人来跨过,以期赎罪。祥林嫂何罪之有,人们说是因为万恶的封建制度。
现在门槛只有寺院庙宇里还有,但生活中门槛两字还在用。说一个人的“门槛”精明,指这个人善搞关系。中国是个关系式社会,谁“门槛”精明,谁就能活得有滋有味。也说某些单位门槛高,门难进。门槛是没有了,无形的门槛还是存在的。
(图片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