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626阅读
  • 1回复

美丽与哀愁(26)· 大趋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1-10-12
关键词: 美丽与哀愁


作者:张锦鸣  (独家授权,谢绝转载)]

26. 大趋势

  1986年,国营黄岩果酒厂生产经营日益困难,无可挽回地逐渐走向衰落。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国有企业都遇到的问题,是大趋势。
  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在农村的改革不断取得成功。家庭联产承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慢慢脱离了贫困,一部分农民已经先富起来。尤其是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后,许多农民“离土不离乡”,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转变成为企业职工。一些人外出经商做工,农村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景象。中国的改革逐渐从农村转向了城市,而城市改革的突破口,就选择在了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工业企业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产、供、销由国家统一安排。在国民经济恢复初期,这一体制对于稳定社会、平抑物价,对于缩小贫富差距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企业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用人自主权,缺乏市场竞争活力,创新意识薄弱;职工平均分配,干好干坏一个样,生活福利增长缓慢;职工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普遍存在着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这种“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三铁”现象使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的竞争。为了摆脱国有企业的困境,改革势在必行。
  从1983年开始,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整顿。整顿管理办法、经营措施、生产秩序等,组织考核验收。对不称职的领导班子调整充实。接着开始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对新增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在分配上拉开档次,向一线职工倾斜。同时,又组织进行了破“三铁”的改革。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国有企业的改革花样不断翻新,名目繁多。但是,所有这些改革都没有解决企业的效率和效益问题,仍然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滑行。其实,所有这些改革都属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整顿,都属于“制度性”改革。实质上,工业企业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体制”,然而,谁也不敢涉及这一敏感的问题。原因就是国家仍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特征。再往深处说,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仅仅是计划经济的补充。正因为未解决体制问题,所以工业企业的所有改革都没能改变这一颓势:效益继续下降,亏损不断扩大,职工收入降低,第二职业盛行,劳动纪律涣散。
  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发表谈话,企业改革才柳暗花明。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还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也只有邓小平才能够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如此深刻地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不过,“东方风来满眼春”,那是四、五年以后的事情了。当时,凝云所在的果酒厂在所有制不能触动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效果甚微,同样不能逃脱国有企业衰落的命运。所有的技术改造不但未能改变企业效益的颓势,相反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上一级组织为了改变企业状况,在多种措施用尽之后,只得采取换班子的办法。殊不知,这一切问题的实质不仅仅是人的问题,果酒厂在10年间先后换了5任厂长,其结果仍然未能改变生产经营落后的局面。
  一天,凝云对我说:“厂里生产经营的困难越来越多,效益也不好,这样下去,工厂的前景不会很好。”
  我说:“企业效益时好时差,本来也是正常的。现在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多,但是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我在企业主管部门工作,类似的情况大同小异,所以对此我深有体会。凝云说:“现在成本不断增高,而全县一些集体办的小酒厂生产成本低,既没有养老保险,也无退休职工,工资自定,再怎么努力也难以竞争得过这些小酒厂。看来,果酒厂很难搞得好。”
  尽管县里对农村的小酒厂作过整顿,但效果也不好。果酒厂的问题,也是全县所有国有企业的共同问题。黄岩罐头厂、八一机械厂、轴承厂、电机厂……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的情况。19903月,当时果酒厂的一位同志曾写了一篇《十年风雨》的文章,描述了果酒厂的状况:
  八十年代的黄岩果酒厂是建厂以来历史上波折最多的十年。产品变化多,没有拳头产品。固定资产猛增,收不到效益;管理不善经济效益直线下降。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企业处于极度困境之中。
  黄酒是本厂的传统产品。但从1984年开始粮食由平价转为议价后,市场粮价逐步上涨,乡村办酒厂不断兴起,售价互相下压,黄酒经济效益逐年降低,到了1988年底黄酒生产已出现亏损。本来白酒生产情况尚好,但啤酒上马后忽视了白酒生产,致使一整套白酒生产设备停用报废,而啤酒也因亏损,上不去又下不来,成为大包袱。……
  而凝云在财务分析报告中写道:
  我个人认为,从历年创税利与历年固定资产投资关系来对比,我厂投资效益欠佳。特别是近年固定资产日益增加,而年产量却没有相应地增长,特别是黄酒进行了新工艺改造,投资100多万元,但产量还是徘徊在4000吨左右。设备利用率很低,成本上升,创税利不佳,还贷能力差。……
  所有这些原始记载,都表明地方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难以走出低谷,最终只能是走向没落。这是八十年代国有经济的共同命运。
  “春江水暧鸭先知”,作为民营经济首发地之一的黄岩,最先感受到了这一征兆。尽管当时的黄岩县委、县政府竭尽全力保护、支持地方国有经济,但终为大势所累,难以逆转企业的痼疾。而与些同时,黄岩制订了《关于合作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这个文件,日后成为全国第一个支持民企发展的官方文件而载入了史册。其实,黄岩领导心知肚明,国有企业的问题,地方政府难有作为,故转向发展民营经济。现在回过头来审视这一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工业战线风云激荡,而生活依然平静。凝云照样按部就班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忙碌着。对自己所在企业的忧虑实际上是对自己命运忧虑,她没有怨天尤人,有的只是惶恐和不安。在那个年代,所有的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在改革的浪潮中,都经历着这一叹息和无奈的煎熬。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老恐怖

发帖
12738
蜂蜜
21096
威望
30
宣传贡献值
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12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10-24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