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锦鸣 (独家授权,谢绝转载)]
6. 小学生与“大跃进”运动
凝云在中心小学读到一年级第二学期时,全国的“大跃进”运动已波及到校园。
“大跃进”运动是在当时“超英赶美”、“大办钢铁”的口号下逐渐酝酿而成的。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这是第一次出现的“大跃进”这一名词。看到这个口号,毛泽东当即写了一个批语,表示大为赞赏。紧接着《人民日报》又发表了《大跃进的开路先锋》的社论。转眼间,“大跃进”这句口号立即风靡全国,成为指导全国人民的思想基础,成为“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中的第二面红旗。当“跃进”狂澜席卷全国时,各行各业开始竟放“卫星”。人民公社一日建成,公共食堂遍地开花,“一天等于二十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口号响彻全国城乡。
黄岩街头,到处是“十五年超英国”、“插红旗,拔白旗”、“农业放卫星,工业大跃进”等大幅标语。墙头宣传画上,孩子们站在稻穗上捉迷藏。粮食亩产万斤已不稀奇,报纸上每天都有新的“卫星”上天。老人孩子都会念叨这样一首诗:“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皇。我就是龙皇,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首诗让全国人民都豪情万丈。
其实,在此之前,全国的反右运动也已经波及到中小学。据史料统计,那一年全县教职工中有131人被划为右派分子。
凝云所在的中心小学,在“大跃进”运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三大活动,即是“除四害”、“小高炉”和“积绿肥”。
所谓“四害”,指的是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除四害”的来由是这样的:
1955年冬,中共中央制订了《农业十七条》。其中,第十三条是“除四害”,即要在七年内基本上消灭老鼠(及其他害兽)、麻雀(及其它害鸟,但乌鸦是否定于消灭,尚未研究),苍蝇、蚊子。这期间,对麻雀是否要消灭的问题引起争论。到了1957年10月,中共中央八届三中全会制订了《农业四十条》,明确提出“四害”在消灭之列,并且确定了原定的七年要提前。
据记载,毛泽东对此事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除四害”也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毛泽东说:
除四害也要搞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如果动员全体人民来搞,搞出一点成绩来,我看人们的心理状态是会变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就会为之一振。我们要使我们这个民族振作起来。
不管毛泽东对“除四害”出于何种动机,总之,很快全国城乡一齐发动,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运动。
中心小学按照县文教局的通知精神,立即在全校动员学生们开展“除四害”活动。1958年9月开学后,除麻雀由学校统一组织消灭外,班主任黄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上交一定数量的老鼠和苍蝇,谁上交的多,谁就能得到先进。但对老鼠,只要上交鼠尾巴就可以了。任务一布置,大家都积极去完成,凝云自然也不例外。每天中午,凝云手拿苍蝇拍子,到处寻找苍蝇的影子,平时极其厌恶的苍蝇,此时见了却让人惊喜。人都是这样,需要什么时,见到了就分外高兴,那怕是一堆臭牛屎。开学一星期,凝云仅仅上交了3只死苍蝇,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这让她着急起来,家里找不到,就到附近小菜场去打苍蝇,打死后小心翼翼地装进空火柴盒里。一个月后,终于上交了300只苍蝇,在全班处于中游。
最难办的就是消灭老鼠了。平时,凝云见到老鼠都要吓得发抖,现在却要去消灭它,必须鼓起万倍的勇气。有了勇气也不行,家里没有老鼠怎么办?眼看着班里“学习园地”上其他同学都有了战绩,而她还是空白。这时,母亲也急了,动员全家一起参与这件“大事”。母亲到街上买来捕鼠夹,放上带鱼作诱饵。凝云忽然想起阴沟里经常有老鼠窜过,说不定在这里边能逮住它。果然,第二天就夹住了一只老鼠,全家人都兴高采烈。依法而行,过了几天,又抓到一只。就这样,凝云总算上交了二条老鼠尾巴,勉勉强强完成了任务。不过,此后,阴沟里再也不见了老鼠。
最令同学们兴奋的是“灭雀”大战。
只见县城里大街小巷,到处红旗招展,楼房上、庭院里、空地边、马路中央和附近的农田里,布满了无数的岗哨、稻草人,大家此起彼伏地大声呐喊,加之锣鼓喧天,使得麻雀无处藏身,纷纷落网。
凝云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天刚麻麻亮就出发了,她们在附近的桔林里悄悄埋伏。随着一声令下,大家把手中的铁桶、脸盆一齐猛敲。这突如其来的喧嚣声让昏睡中的麻雀猛然惊醒,惊慌失措乱飞乱撞,间或撞在树干上昏落在地,成为同学们的猎物。这种场面,令孩子们兴奋异常。晚上抓麻雀更是惊险,大家悄悄潜入竹林,猛然间点亮汽油灯(一种需要充气的煤油灯),并鼓声大作,麻雀真正成了惊弓之鸟。每次这样的行动都有收获,同学们都非常开心。
全国的“除四害”运动真是一场人民战争,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只不过若干年后,其“四害”之一的麻雀被“平反”,据鸟类学家考证:麻雀是益鸟。
不久,城关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又投入“大炼钢铁”运动。
大炼钢铁,回过头来看的确令人啼笑皆非,而在当时,却是最大的政治。
“以钢为纲”的“大跃进”运动开始后,国家确定了1958年钢铁生产的高指标,要在上一年的的基础上翻一番。1958年上半年过去了,而钢产量仅完成全年任务的三分之一不到。毛泽东已经感觉到了任务难以完成,感慨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然而,钢铁生产的指标已公之于众,无论如何也得完成。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大搞群众运动,动员全民炼钢,让“小高炉”遍地开花。在那个“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年代,任务是一定能够完成的。
于是,学校动员全校小学生,回家做个小炉,找些废铁去炼钢,然后上交。任务一下,各班纷纷行动,又是争先恐后展开“炼钢”竞赛。凝云回到家里,让母亲帮着做炉子。这种炉子很简单:高约20公分,直径15公分,成圆柱形。在靠近底部留一个通风口,沿通风口安上几枚铁钉作为炉齿。炉膛里放上一些废铁,填上木碳,点火后经高温燃烧,使废铁熔化,在底部流出铁水,冷却后即被炼成了“钢铁”。这其实是一种趣味活动,可是却让学生们很兴奋。凝云每天放学后就开始“炼钢”,第二天带到学校上交。直到三年级开学时,学校里的“大炼钢铁”运动才告一段落。
学校在“除四害”和“大炼钢铁”的同时,又组织学生开展“积绿肥”活动。
“大跃进”运动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这年冬天,全国掀起了农业生产新高潮,吹响了农业大跃进的号角,全国各地开展了大力兴修水利和大搞积肥运动。
就在那一年的冬天开始时,即1958年10月,黄岩开始修建长潭水库。对小学生来说,无法参加长潭水库的修建和农村的水利建设,于是学校布置了积绿肥的任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小学生都分到了任务,并在每个人的“学生手册”上登记成绩。凝云与班里的小组一起,每天上学背上小筐,见街上有粪就拣,放学后到附近到处找粪。回到家里铲锅灶灰、扫烟囱、挖老墙土、掏阴沟、搜集乱头发和鸡鸭毛。星期天,同学们一起去附近田头挖草根,然后堆在一起焚烧,使之成为草木灰。这一学期,凝云共积肥300斤,加上割草、灭蝇和学习成绩,期末成绩评定均得了5分,被评为学校“四好生”。
学校还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外开展植树活动,名曰“少年林”,每个班都挂上牌子,并且负责养护。
全国的“大跃进”运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学校里所有的评比都与这类活动挂上了勾。中心小学也经常得到县文教局的表扬,学生们自然都很是自豪。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狂热与沉寂、春潮与凝寒、丰收与失望相互交织,构成了共和国一段特殊的、令那个时代所有人都难以忘怀的历史。
1963年7月,凝云小学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岩中学。那一天,城关中心小学在操场上举行毕业典礼,当国旗和队旗冉冉升起时,凝云的眼睛湿润了。校长卢正云激动地对台下的几百名小学毕业生们说:
……
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小学学习,现在都以合格的成绩毕业了。六年来,你们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正在健康地成长。学校和老师们祝贺你们,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即将升入中学,希望同学们在党的阳光哺育下,健康成长,将来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也就在那一天,凝云从班主任老师手里恭恭敬敬地接过了毕业证书,告别了母校,告别了老师,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城关中心小学的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