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花径公园。人挤人,没啥看头。还有雾气太浓,“对面相逢不相识”,看什么呀,都是人头。导游给了时间,让一直往下走,到了草堂往回走。不走白不走,跟着人缓慢前移。先是花径亭,亭中有“花径”两字,是白居易手书石刻。边上石块有白居易诗,似乎是毛泽东书写的。这诗也太有名气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尽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有人说给拍照留影,这方便,让边上排个队。 p>k]C:h
路边有种有一些桃树,大概目的是映证这首诗所写的吧。公园的海拔上千米,桃花开放时间迟上个把月是正常。这些桃树肯定不是白居易看到的桃树。七月了,桃花是看不到了,只见郁郁葱葱的桃树叶。桃树寿命短,十几年吧,这里桃树不知换了几代。路边有高大的树木,叫不出名来,找导游问。导游说一株是雪杉,一株是雪松。似乎不对,叫雪松是穗子云杉,边上有一个石碑刻着树名的。这树有特色,枝呆如穗子一样下坠。 p>k]C:h
到了草堂前,人们忙着拍照留念。人挤人,拍来的多是合影照。草堂是个小地方,人们都挤着进去看看。我也挤进去看过,左边一间挂着的图片是展示白居易生平,右边一间是挂着一些书画作品,待卖的。中间有现场书法表演的,你付了钱,就可以往家里搬。看了也记不住,只是走过。听别的导游介绍,说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给白居易建的“二室一厅”。一个司马,给“二室一厅”,应该是低配了。草堂是钢筋水泥结构,为了说说明是草堂,屋顶上盖着一些柴草。 p>k]C:h
草堂边上有白居易的石雕像,人们排队去合影。白居易没有名人的脾气,你要什么样的合影都行,人们也不怕撤职和拘留。我也去合个影,我有傍名人的情结在。白居易的像塑得高,我的头只是靠在他的肩膀上。白居易只是名人,不是伟人,给弄成伟人一样,并不怎么好。前不久北京搞了个孔夫子的像,像高九点五米,说是九五之尊,让他享受帝王待遇。孔夫子在世似乎没有得志,曾自嘲过有如丧家之犬。 p>k]C:h
导游是给了自由参观的时间,这只能回走了。边上的睡莲池只能瞄一眼。睡莲的花开得够漂亮的。路上听到导游在解说,说白居易到这里当司马,司马是闲职,很郁闷。唉,你的郁闷,才有了庐山的花径,才有了传世名篇《琵琶行》。我的小师傅够笨的,让读背《琵琶行》,可还没有一位能背诵,难以理解呀。大师傅年轻时,几遍下来就能背诵,这可不是吹牛。司马,好歹还是个公务员,有小酒好喝,只是没有乐队的伴奏,“主人下马客在,举酒欲饮无管弦”,多少有点委曲。 p>k]C:h
网上抄一段: F[J;u/Z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无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F[J;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