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评选“积极”分子的时节。快到年度未了,大师傅要评选“积极”分子,小师傅也要评选“积极”分子。“积极”分子、优秀和先进都是一类词,还有标兵和能手也有相似的意思。道德两字只能后缀标兵两字。汉语言就是优秀语言,表达能力特强。这些东西让老外去学,肯定是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XCd2
评上“积极”分子(还有优秀、先进等,不区分了)是有用的,有名有利是肯定的。拍照录像,橱窗展示。到了某一单位,“积极”分子一栏肯定是首先映入眼帘的。上了某种级别的“积极”分子,电视、报纸和网络有名有姓,甚至还有大段的文字、图像介绍。都说人活一张脸,这个“积极”两字能使脸上生光的,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奖品只是小利。评职称,量化的,什么级别的“积极”分子加几分。评上某一职称,加若干工资,大利。经常“积极”的,或许能加官进爵,这可是个大利中大利。 &XCd2
上年让几个小师傅自个评,他们给自己评了几个“积极”。“积极”名额有限,本来就是僧多粥少,你多占了,别人就轮不到。想不到他们这么在乎“积极”,或者说他们在这个“积极”面前是不会谦让的。有小师傅的父亲给我打电话,问能不能入“党”。入“党”是有的,“党”是从“积极”分子中挑选出来的。“党”是先进组织,说成“积极”组织也成的。估计小师傅也有这样的想法,“积极”了,又“积极”了,累加起来就可以入“党”。入了“党”,前路光明。这样说来,这个“积极”是很有用处的。或许我的小师傅们是这么想的。 &XCd2
人的表现或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定要给分出“积极”与不“积极”来,我总觉得是“茅坑虫比粗细”。俚语,不好听,但能说明我的想法。粗细总得比,这是布置下来的工作,我只能细中找粗。鱼贩卖鱼,一箱鱼中他能给分成几档,粗的,中等的,细的,粗的价高,细的价低,这样能赚钱。我不赚钱,可我总得把我看得服眼一些的小师傅列为“积极”分子。我知道这个评选不科学,科学的方法是民主推选。这个民主一要费时间,烦,二是评选的结果难免不符合我的意旨。形式还是要走的,公示一下嘛。有小师傅说要投票。不予理睬,说也白说。 &XCd2
有权多好,我口袋中的“积极”帽子可以想给谁就给谁。谁给戴上“积极”帽子就成了“积极”分子。你们争吧,可最后还得过我这一关。其实我袋中的“积极”帽子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入“党”似乎没有可能。况且入“党”也不能保证前途光明。“积极”与不“积极”,还有介于“积极”与不“积极”的大部分人,都是从这个地方毕业,毕业了,得靠自己的真本事生活,什么“积极”与否都得烟消云散。说不出口的话,当大师傅的没有“积极”过,日子也是照样过。这句话要影响小师傅们的上进心。 &XCd2
“积极”之类评多了,人们也看习惯了。要想“积极”的,得讨和要。讨来和要来,这是真本事。“积极”这两个字,有点商品化了。某某人“积极”了,噢,就是贴上“积极”的标签,实际工作做得如何,是另外的事。都说百姓心中有杆秤,可这个杆秤没有用。当然,我发的“积极”帽子,说有私利,只是奖励一些能为集体做事的。小师傅也没有向我要过“积极”帽子的。想到把帽子开发成商品,我可没有这个能耐。我口袋中的“积极”帽子不值钱。大多数小师傅也不在乎这顶“积极”的帽子。 &XCd2
不知道评“积极”之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怀疑是本朝的特色。这种评“积极”的方式总会延续下去的。也有创新的,网络上进行投票评“积极”。常会收到短信和信函,让给某某人投票。我总感觉评“积极”什么已经离开了本意。人群中,这么评下去,会让人们自己归类的,比如我就是不怎么“积极”一类。有时难免会这样想,名和利都让“积极”的人拿去了,事情也请你们多做吧。我知道这只是自己的傻想,工作还得让我辈贴不上“积极”标签的人来做。 &XC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