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4-3 10:48:01 千龙科技 日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士薛华克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名为《高原人》的摄影作品展。在这次影展中,薛华克展出了表现形式迥异,内涵却高度一致的两组西部人物作品。一组是拍摄于西藏的黑白藏族人像,另一组是拍摄于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人像。薛华克先生自1987年首次进藏以来,迄今已去过藏北近20次。最长的一次行程为半年。这次展出的西藏人物像时间的跨度是从1990年到2006年的十六年。而塔吉克族人像作品更是采用了油画布作为承载介质,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感受,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照片”的传统认识。 影展期间,笔者有幸就摄影艺术表现与多介质照片打印技术等问题,对薛华克进行了专访。  黑白藏族人像作品
据薛华克介绍,此次展出的黑白藏族人像作品是使用哈苏和徕卡胶片相机拍摄。经过电分或扫描后,用Epson Stylus Pro 9800,在爱普生高质量亚光照片纸(250) 上进行图像输出。按照传统的观念:暗房手工显影、洗印是黑白照片最佳的输出形式,也是表现西藏人像这类题材和风格照片的最佳方式。“此次,缘何采用大幅面打印机这种看似工业方式的制作手段呢?” 面对笔者的疑问,薛华克如是说:手工暗房的确有它独到的优势。但在制作照片时,成像效果的好与坏,更多取决于暗房师的手艺。同时,暗房操作时,不能对底片随意地进行加光和减光处理,放大大尺寸照片时光源很难控制,要做很多试样才能成功。而相对数码输出方式,则更为简捷。其可控性更强,尤其在制作展览照片方面,照片打印的优势更加突出。这正是他这次展览中选择打印输出的原因之一。此外,从影调的把握来看,数码打印可以很方便地在电脑上对影调进行调整。这次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照片全部由薛华克自己在家里输出的。对他这样的暗房老手来说,暗房放大一张相同高质量照片的时间大概可以用照片打印机输出10张,也就是说数码输出的速度是暗房手工制作的10倍,对暗房技术一般的人而言,这个差距会更大。 “假如说,一个没有掌握暗房技术的人,用暗房输出的品质未必比打印的好?可以这样理解吗?”笔者的追问得到了薛华克的认同。“过去一个好的暗房师非常受人尊重,以至于有一个说法叫做—‘三分拍摄,七分暗房’。其实并不是暗房真正占了七分,从摄影的表现内涵来讲,应该是七分拍摄甚至是更多。‘三分拍摄,七分暗房’的说法是强调后期暗房制作的重要性,在纯粹靠手工洗印的年代,确实是这样。而打印输出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很快地在电脑上调整,你自己可以感受是“黑”好还是“暗”好,你在电脑上已经看见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样。  塔吉克族彩色人像作品
“另外一组塔吉克族彩色人像作品又是如何孕育而出呢?” 据薛华克透露,这是他第一次在画布上输出照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塔吉克族彩色人像是用单反数码相机拍摄,在亚光纯棉油画布上打印输出后,裱以清漆。从现场展出的照片效果来看,刷了清漆的照片显得更加清亮、剔透,并呈现出一种油画般的暖调华彩,有着非常好的视觉效果。清漆的使用,还对照片以及画布起到保护作用。像这种照片制作方式,在照片打印技术出现以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数码输出与传统冲印的融合与发展
薛华克目前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摄影系主任,学校两年前购置了一台爱普生Epson Stylus Pro 7600大幅面打印机,最近又分别购置了Epson Stylus Pro9800和Pro4800。2002年,为了摄影教学和实践的需要,中国美术学院建了20多间独立的学生暗房,也减到了现在的10间。在教学课程规划上,他也计划将胶片摄影放到《摄影史》的课程里去讲。他告诉记者:自从用数码相机完成了《高原人》的拍摄创作之后,就觉得没有必要用哈苏了。如果1亿像素的数码相机实现民用,像8*10英寸这样的大画幅胶片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以爱普生为代表的照片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如微压电打印技术保证了输出多张作品的一致性、“世纪虹彩K3”颜料墨水不仅色域宽而且色彩过渡、层次、保存性都很好。这些技术的成熟,也让“暗房”越来越让位于“明室”输出。数码输出的呈像效果不仅可以媲美手工暗房和数码彩扩的影像品质,而且在多介质输出方面有着前两者所无法匹敌的优势。这一优势对于像薛华克这样的摄影家而言,有着更加突出的意义,即--可在图片展览以及进入图片销售和图片收藏市场方面为摄影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二次创作空间。薛华克认为,照片打印的多介质兼容特性,将使照片的保存价值得到提升,也会不断拓展摄影作品的商业推广。目前一些拍卖行和收藏机构已经接受无酸纸打印的摄影作品,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打消一些摄影师“打印的不是照片”的“心理障碍”。照片打印、多介质输出,必将促进国内图片市场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