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衡同志早上好!
要正儿八经地全面解释为什么“不必谴责”,首先得从“二战”后世界政治背景谈起,然后分析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和现状,很麻烦。如果我们坐下来喝茶,能谈一下午。简而言之,当今的世界各国处理国际问题的着入点,已经由过去的意识形态和道义,转变为利益均沾和势力平衡。其特点,表现为更务实。
假如你同意我这一看法的话,那么,请看看多国轰炸利比亚一事,对我们是有利还是有弊呢。我说过,我们是有利的。我们能获得的利益大小,取决于两点:一是与西方的合作程度;一是轰炸的严重程度。
如果我们与西方合作得好,获利的可能性就大,如果轰炸的严重,我们获利的数量就大。因为,战后的利比亚重建,无论是石油工业,还是通讯、建筑,都会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到那时,我国输入到利比亚的劳工,就不是现在的3万多了,肯定突破10万。
我们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在与西方合作,这就是官方说的中国特色的外交。请林衡同志回顾一下近10年的外交,每次世界大事,在联大会议上,我们都没有投过赞成票,只有一两次的弃权。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私下的表态。
外交部发言人的那个讲话,纯属外交辞令,如风一般飘过即散,毫无意义,算不上谴责。请你再回顾一下30年前的我国外交,那时候,经常能听到社论,什么“强烈谴责”啦,什么“严正交涉”啦,什么“强烈抗议”啦,什么“郑重声明”啦,这样口气多的是。可是,世界没因我们的谴责而消停,也不以我们的抗议而和平。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那些东西是所谓的道义,道义不是国际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举个例子。两个人在那打架,有一个局外人在一旁大声说:你们别打啦,有什么事坐下来好好谈谈吧。那两个人会听吗?肯定不会。即便是那个说话的人很有地位和实力,要想制止他们打架,也得装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先吓唬吓唬,何况我们是一般的人物呢。
林衡同志有着朴素的情感,这一点很好。但是,朴素的情感不适合解决问题,只适合同道而行下的友善相处。也就是说,看待战争这样的事情,不能从朴素的感情出发。
以上仅仅是我我个人的看法,谢谢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