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炀”字。记得以前写博文,说梨子好吃,入口即化,“没口洋”,这个“洋”是白字,其实普通话中这个字,就是“炀”。本地的语音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但“炀”这字与普通话是同音的。 _s:5)
查字词典,“炀”有四个基本词义:1、 熔化金属。2、火旺。3、烘干,烤火。4、古代谥法,去礼远众称“炀”。“炀”字生活中常用,用得最多字义是熔化金属,比如铁熔化成铁水,可说成把铁块“炀”了。以前常来走街穿巷的“打镴打酒壶”的永康小铜匠,嫁囡人家置嫁妆,要打“酒壶、镴台”,碰上叫一声,小铜匠就在门前加工,生起火炉,把镴块“炀”了,注入模子后冷却凝固,再抛光就成。社会发展了,嫁囡得嫁汽车和房子了,街上也没了“打镴打酒壶”的工匠。 _s:5)
生活中的“炀”活用了,比如口中含着一粒糖,口舌动几下,这粒糖“炀”了。这个“炀”是糖在水中溶化。熔化用火,溶化用水,溶化也说是“炀”。把食盐撒入水中,过一会盐粒不见,说是盐“炀”了。做红烧肉,给肉着色,在锅里先放上几勺白糖,炒上一会,这个白糖“炀”了,变成了糖焦。得注意炒得恰到好处,过分了有焦气,肉不好吃。现在菜摊场里有做红烧肉的调料,加一点就能给红得诱人,这只是一种颜料,哄人的,或许是有毒的化工原料做的。老百姓,生活没有保障,有几个钱都想存着。有人会叹息,这段时间没有收入,家里存的钱一点点“炀”了。 _s:5)
书上“炀”用得最多的地方是“隋炀帝”。隋炀帝,杨广先生,暴君。近日读到一篇文章,说杨广先生是多才多艺的,有诗作传世。杨广先生做过几件大事的,比如统一江山,开创科举,开挖运河,开发疆土,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就是杨广先生招待洋人一套,本朝也在学习的。奢侈是奢侈一点,但这样做能显出大国风采,当老百姓也有自豪感。至于暴君,无非是个标签,我们读历史往往读到的是个标签,比如岳飞是忠臣,秦桧是奸臣,至于历史真实是什么样子,不需要知道太多。书上的,电视上的,这些忠和奸只是一种教化手段。反正地下的岳飞和秦桧不知道。 _s:5)
隋炀帝,是唐朝给的谥号。按第四种字义,去礼远众称“炀”,这个“炀”不是好字,我一直认为等同于残暴。说到隋炀帝,头脑中马上浮现出民工开挖运河的场景。民工为了赶工期,脚生了蛆也不能上岸休息,不知有多民工死在水中。可隋炀帝留下的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呢。李唐从隋朝得到天下,或许说是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为了说明其正义性,前朝的东西一概加以贬低和否认,给杨广先生加了个“炀”字,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_s:5)
在网上溜达,看到有本朝的人给本朝的领导人加了谥号,什么大祖、成祖、德宗和仁宗等。本朝人给本朝领导人加谥号,理不顺,还有这个谥号是国史部门研究决定的,网民只是戏说而已。网上的东西,戏说的成分多。 _s:5)
_s:5)
_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