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胡杨林
nuVux5: nuVux5: ——寻访塔里木胡杨林(上集)
nuVux5: nuVux5: 胡杨树
nuVux5: nuVux5: 生而一千年不死
nuVux5: nuVux5: 死而一千年不倒
nuVux5: nuVux5: 倒而一千年不朽
nuVux5: nuVux5: 在那浩瀚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稀有的树种,叫胡杨。它扎根地下50多米,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其顽强。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世人称为英雄树。我非常喜欢胡杨,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温家宝
nuVux5: nuVux5: 注:2009年2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具有500年历史的“瑞德讲坛”发表了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这是演讲中的一段话,是他对胡杨生命的最深刻解读与最崇高褒奖。
nuVux5: nuVux5: nuVux5: 2010年8月12日,我和老伴儿、女儿、外孙女一起去沙雅寻访塔里木胡杨林。
nuVux5: nuVux5: 早上10点出发,包了一辆出租车,一个小时到了多浪湖水库,停下,走到湖边拍摄几张照片。米粒儿右手挽着妈妈,左手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她的兴奋。湖滩踩水很好玩吗?看她多高兴。女儿说给我拍一张留作纪念,我说好啊,拍一张。
nuVux5: nuVux5: 12点,驶过阿拉尔塔里木河大桥。30年前我们离别塔里木时大桥还没有完工,是乘轮渡过的塔里木河。如今走过漂亮的大桥,不禁感概万千。前面驶入不久前全线贯通的210省道,右边往西是和田方向,我们左拐往东去沙雅。
nuVux5: nuVux5: 从地图上我们知道,塔里木胡杨林是在阿拉尔经14团去沙雅的途中。我们一路要走的210省道是一条沙漠公路。沙漠公路穿越胡杨林示意图。
nuVux5: nuVux5: 路牌显示阿拉尔到沙雅164公里。半个多小时后,来到14团入口。14团是我和老伴儿曾经度过黄金岁月的地方,昨天专程去重访,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出租车往前走十几分钟就进入了沙雅地界。再往前走,两边尽是胡杨林。阿沙公路从这里开始至沙雅大桥近120公里路段穿越塔里木胡杨林。
nuVux5: nuVux5: 车停在路边,我去拍摄沙漠胡杨。米粒儿下车用双手抓沙子。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沙漠边缘,她用这种方式去接触去亲近。看她严肃的表情,似乎颇有感触。
nuVux5: nuVux5: 停!随着我的口令,出租车停了下来。下车看了看,然后指着左手北边方向对司机说,从这条道开下去。
nuVux5: nuVux5: 走进那片胡杨林,老伴儿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在14团生活的影子。沧桑岁月虽然艰苦,回忆却很美好。看她笑得多么灿烂。女儿若有所思,像是在寻找某种痕迹。找到了吗?她的神情告诉我,找到了。站在胡杨林里,母女俩心灵的默契超越了时空。我站在一棵高大的胡杨树下抬头凝望的时候,女儿抓拍下这个镜头。外孙女米粒儿聚精会神听着,外婆比划着手势,笑着讲些什么。女儿为我和老伴儿拍张合影。嗯,胡杨林,有着我们共同的回忆。随后,女儿又专门给我拍了几幅照片。我徜徉在胡杨林里,一边从不同角度取景拍摄,这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出租车停在胡杨林便道上,女司机在车里休息。她或许有些诧异,这一家人怎么大老远来荒漠看胡杨林?
nuVux5: nuVux5: nuVux5: 从北边胡杨林出来,我又叫出租车驶进公路南边胡杨林。车要从前面绕道,我一个人步行斜插过去走在前头,手里的数码相机不时拍下胡杨林的身影。看,这片胡杨林多美!后来有人对我说秋天看胡杨林更美,树叶一片金黄。我倒更喜欢看绿色的胡杨,尤其在这炎炎夏季,干旱无水,人迹罕至,胡杨傲然挺立在大沙漠边缘,俨然是绿色长城。置身其中,我的心被深深震撼,被胡杨震撼,被胡杨的绿色震撼。
nuVux5: nuVux5: nuVux5: 南边的胡杨林,正是我在长篇小说《静静的胡杨林》,还有长篇叙事诗《童话胡杨林》里所描写的那样。40年前,我曾在胡杨林里三道井处住下工作了半个月,至今记忆犹新,正如眼前所见。
nuVux5: nuVux5: nuVux5: 我走到一棵高大粗壮的胡杨树下。拍摄它的各个部位。粗壮的树干上树皮的褶皱很特别,仿佛是一部记载沧桑的教科书。树干顶部看上去像是一位受人景仰的老人。宽阔的树冠在烈日下散发出凌然傲气。这棵古老的胡杨,不就是“生而一千年不死”的鲜活例证吗。
nuVux5: nuVux5: nuVux5: 这时候,她们三个刚刚从出租车走过来。我远远地喊道:“三位胡杨美女,快过来!”听我这么喊,老伴儿开心地笑了。女儿、外孙女也笑了。她们母女俩蹲在那儿,笑容里透出纯真和豪爽。胡杨林似乎也被她们的笑声感染了。
nuVux5: nuVux5: nuVux5: (未完待续)
nuVux5: nuVux5: nuVux5: nuVux5: [ 此帖被梧桐书屋在2010-10-08 15:0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