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昨晨与世长辞
7月30日6时20分,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1912年10月出生的钱伟长先生是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同时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钱伟长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国际上以钱氏明明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等。
钱伟长与另外两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他们为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钱三强先生于1992年6月28日逝世,钱学森先生于2009年10月31日逝世。
——新安晚报
“三钱”自此憾成绝唱 一提到“三钱”,人们便会肃然起敬地想到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三人。他们是中国科坛的杰出人物。为给祖国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他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实力决定地位”的国际背景下,他们在给我们国家带来更多安全感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一个时代的自豪感。但是现在,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这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已经先后都离我们而去。
钱学森:他是用美军战俘换回来的 钱学森是用美军战俘换回来的。美国人一时疏忽放走了他们曾经控制下的、这位当年美国海军次长认为“至少等于5个师兵力”、后来享誉世界的航空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应用软科学家和系统工程学家。
1935年8月,钱学森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回国前,曾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中秋节,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钱学森萌发早日回国报效祖国的念头。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盯梢,在寄给比利时亲戚的信中夹带一张香烟纸,香烟纸上写的是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迫切请示通过外交途径帮助他早日回国。于是,中美大使级会谈中,中国大使王炳南拿着钱学森的亲笔信,指名道姓地要求美国允许钱学森回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中美参议以尽快交换战俘为前提达成协议。
风华正茂的钱学森回到祖国,正赶上空军建设战略方向的研究。面对帝国主义飞机肆意侵扰我国领空的现实,钱学森提出搞导弹。此语一出,四座皆惊:导弹深奥莫测,连美苏也都刚刚起步,我们“一穷二白”怎么搞?钱学森分析说:“飞机要重复使用,对发动机材料等要求很高,我国短时间内解决不了。而导弹是一次性的,材料难度小,主要靠脑袋,中国人聪明,完全能解决制导和自动控制上的难题。”
钱伟长:明确拒绝美国邀请 1940年钱伟长同另外两位中国留学生搭乘俄国“皇后号”轮船横跨太平洋,抵达加拿大,进入世界一流的多伦多大学深造。指导老师很快就喜欢上这个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中国留学生。他在钱伟长硕士学位评语中选择了难得使用的字眼,盛赞他是“了不起的好学生,校园中多年未见的优秀人才!”
1942年,钱伟长获自然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以连载的形式在美国《应用数学季刊》一、二卷上刊登。他提出的一组非线性方程组被称为“钱伟长方程”。1944年,世界软科学研究权威冯·卡门教授邀请他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喷气推进研究所跟他合作,共同研究薄壁构件扭转问题。钱伟长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变扭角的扭转》一文,被冯·卡门教授称之为“经典论文”。在出国留学的7年中,钱伟长以卓越的研究才能一次又一次成功。
1946年5月 ,钱伟长以探亲为名只身返国,从洛杉矶乘船回到上海,应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燕京大学教授。1947年,有人带来美国有关方面对钱伟长全家赴美工作生活的邀请,钱伟长明确填“NO”,予以拒绝。
钱三强:师从居里夫人 大胆起用邓稼先 在“三钱”中,钱三强的大学生活充满革命斗争的气息。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曾任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对钱三强影响颇大。 1935年侵略军入关威胁北平。日本帝国主义大肆收买汉奸,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妄图使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生死关头。12月16日,党再次领导北平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钱三强也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中。此后,钱三强一直是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显示了卓越的组织才能。
1936年,钱三强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从事原子能核物理研究,师从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10年后,钱三强学成回国,主持建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并任所长,主持并制成了共和国第一个核装置——原子能反应堆。
一次偶然的事故使钱三强大动肝火:“我们不仅要学科学,还要学管理。”此后,这位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巨子把他的后半生献给了中国核科学组织工作。钱三强知人善任,是他大胆起用年仅26岁的邓稼先出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设计师。诚如邓稼先的老同学、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所言:“钱三强独具慧眼的睿智和超凡的组织才能,促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人民日报
----------------------------------------------------------------------------------------------------------------------------------------------------------
从小学开始,在课堂上就学习过“三钱”的故事,他们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和武器研究,对中国的国际实力和外交地位有着卓著的贡献。他们是有梦想的一代人,是愿意为科学奉献终身的一代人,他们活的很纯粹,走的很安心。
回头看看当代的年轻人和大学生,我们是不是该对这些离去的老人,深深的鞠一个躬,恭敬的敬一个礼?我们需要“三钱”,需要很多很多像“三钱”这样的人,国家要发展,科学要进步,要不落后,要不挨打,我们需要年轻一代人站出来。
可是,是什么蒙住了科学探索的双眼?是什么压垮了一心报国的志向?当代的大学生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买房子!要不然毕业了住哪?娶媳妇!这是人的本能,个人生活很重要。就这两样就足够一个人奔波一辈子了,还哪有精神去搞科学研究,更别提大学前的十几年里有一大半的时间在浪费和被摧残。这究竟是谁斩断了年轻人科学研究的道路的。
我们时常的会去嘲笑日本,这样或许会换来一些心理平衡?其实不要笑了,日本几所好大学里经常会得诺贝尔奖,而且还有物理学的诺贝尔奖。看看我们的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吧,拿过什么奖?眼睛都看着好公司呢,要么惦记着出国,要么也要找个500强企业,有几个会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里?为什么做不到?不是年轻人贪图荣华富贵,只是人们需要保障最起码的生活需求。
钱伟长曾说:“我没有休闲生活,不抽烟、不喝酒、不锻炼、不胡思乱想,所以我身体健康。工作就是我强身健体的秘诀,脑筋用得越多身体越好。我睡眠时间不长,但睡眠效率很高。工作其实就是最好的休息。”不知道这样的对晚年生活的描述,不知道算不算是对于“钱学森之问”的解答。
——鲲
[ 此帖被鲲在2010-07-31 12:0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