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Xlw{FN^
感知张爱玲 _;Xlw{FN^
从前依稀知道张爱玲是个作家,也一直以为她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群中的一员而已。在脑海里,仿若她的人及其文字早已随了旧上海的喧嚣与浮华灰飞烟灭,寂于尘埃。去年,读初中的女儿向我介绍张爱玲,当听说她卒于1995年时,我惊诧得半天方才合上嘴巴。于是,于张爱玲,便存了心去感知她的文字。 _;Xlw{FN^
近来世事纷烦,选择远离一切。每天独处静呆,时间一下子空闲得极其散漫。翻开张爱玲文集的精读本,很喜欢她刻画的人物形象,再热闹的场景里也能读出她的清冷——是看破一切的孤清冷寂来。于她,繁华也好,富贵也罢,生活无非是一件华丽的皮袍,总能在其上看见爬着的虱子。那种冷然的清醒叫人心悚。合卷沉思,仿若看见她独自穿行在沉郁郁的浓雾里的瘦削身影,笼罩着凄清,冷绝的神情。 _;Xlw{FN^
张爱玲,一个地道的贵族后裔,血管里流淌的是正宗的贵族血液,却出生在没落的世族之家,并且这个家庭并未给她带来一丝一毫的幸福,而是无尽的苦难。 _;Xlw{FN^
张爱玲的父亲是个典型的没有思想、没有追求的遗少。不懂欣赏老婆和怜惜女儿,终日只知一味沉腻于鸦片所升腾的如梦如幻的烟雾中。所以她说她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把世界强分为成两半,光明和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她父亲那一边的必定不好。可见她父亲在女儿心中的形象是极其恶劣的。 _;Xlw{FN^
张爱玲生活在这样沉闷的家庭中,母亲又早早离开她,从小的她便在孤单无助中长大。她倍尝生活的苦涩与艰辛,了透世间人情冷暖。时至今日,翻开她的小说,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无奈苍凉的气息。我想,大抵她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是将自己的主观上的苦闷、忧郁、彷徨、希翼、失望、了透的心境进行糅和、分割,不着痕迹地渗入文中各式人物中了。她借她的主人公们,将自己早已存在或将要存在的情绪通过文字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泻。 _;Xlw{FN^
“一个从小不为家里喜爱的孩子向来有一种渺小的感觉。”《花调》中川嫦的这种感觉或许张爱玲也深有感触。所以她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单只此一句,当可窥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寂寞,需要用不懈的努力后成功的欢欣来充盈内心的孤独。 _;Xlw{FN^
张爱玲孤高自傲,才气横溢。从她的两次婚姻来看,她是爱情至上者,不论政治、家事、环境因素。对欣赏自己的爱人热情似火,柔情如水。她与胡兰成的婚恋,正是因为胡兰成适时的欣赏,打开了张爱玲深锁的心扉,她才会将自己或幼稚或世故的一面展露无遗。在胡兰成逃亡期间千里寻夫一了相思之情,只是那时的爱人早已非昔日衷情于己的人,以她的骄傲,该是何等伤心失望。但她却直到得到胡兰成脱险的消息后,才寄绝交信于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字里行间,一个柔情女子,跃然纸上。 _;Xlw{FN^
很多人都不解张爱玲为何要嫁给美国的赖雅——一个论才气、环境、年龄都不如她的人(大她三十多岁)。在我看来,这正是张爱玲的至情至性之处。 _;Xlw{FN^
惯以张爱玲的性格来看,在她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且又无立锥之地,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以她的骄傲怎会轻易向人诉说。这些生活的磨难对于张爱玲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此时此刻,遇上一个能感知自己又欣赏自己的赖雅,无疑给张爱玲的精神带来一种莫大的宽慰。其它的条件又算得了什么呢? _;Xlw{FN^
欣赏之于爱人,会生出无限的怜惜,情至浓时,眼底心尖满溢的是稠密的爱意,恐今生情难了,便付生生世世相好;欣赏之于友人,会发乎情、止乎礼。如同观赏一幅心仪的画:静默、悄立、暇思,恐时间的流失黄浊了画面,收藏于柜,珍藏于心,久之思及念起,一抹青翠的长藤悠然摇荡在心河的波面上,柔软、温馨、恣意。 _;Xlw{FN^
这世间有许多外人看起来不匹配的婚姻,但婚姻的主角却生活的很好。有谁说得清张爱玲何尝不是如此呢?纵然她未曾从赖雅那里得到世俗人想得到的东西,但是于她,有个自由放飞的环境未尝不是好事。 _;Xlw{FN^
一个人,如果她能寂寞得不幽怨,孤独得不自怜,那她无疑是生活的强者,涵养修为也入了另一境界。张爱玲将自己一关几十年,让我们与她同处一世的人却以为她早是故人,在这事事都爱争个分明高低的尘世,不可不是一大奇事。 _;Xlw{FN^
读张爱玲的书,感知张爱玲,真有种“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感觉。 _;Xlw{FN^
_;Xlw{FN^
2005-9-23 _;Xlw{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