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份这个问题人人皆知,时时用到。我提出来也就是对一种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大量存在在每一处,每一脚的这个现象说说自己的理解。要是按传统来讲,提出这个问题多此一举。别说成人了,就是连刚懂事的孩子都会分辨长幼。
人从开始会说话,长辈们就会不厌其烦的教他们人与人之间的称谓,一个不拉;凡是遇到该称呼的都教了个遍,同样对于自己的身份谁都会第一个传授,我是妈妈,他是爸爸。久而久之孩子脑子里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一般智力正常的孩子,分辨长幼看年龄苍老度以及身高来决定。还别说他们的判断度还挺高,基本上出不了多大差错,偶尔会出点问题,但那也不是他们的过错,由当事人的保养程度和辈份决定,至于这些还不是他们那个年龄所能掌握的。有些保养好的啊,别说是他们了,就连成人也总是犯错。千古相传,辈份、称呼就这样一直传承下来,不论何种地域,何种国度,也不论是什么民族,叫法不一而外,都是一样的,都是长老有序。但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序就有点变味了。小时候父亲讲过一个给我,详细的记得不大清楚了,但大概还是记得,而且常常发现这种情况,还戏称大哥、二爸、三爷现象。《大哥、二爸、三爷》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弟兄三个,老大继承父业务农为生,为人敦厚,勤劳淳朴,是个好农把式,村里人都通称他为大哥。老二靠打猎为生,凭着自己的勤学苦练,练就一身百步穿杨的本领,是远近闻名的猎户,村上人通称他为猎手二爸。老三脑子比较灵活,从小既不喜欢务农,也不喜欢习武,而是借着有点家财一门心思做生意,结果是因善于经营,赚的是家财万贯。慢慢的村里人有个大小事用到钱总想到他,自然的也就请他出面的机会多起来;还有谁家经济上有个急用啥的也找到他,由于经济宽裕也会接济一些,这样一来他的名望是越来越大,超过了大哥、二哥在村民心中的地位,再就是求他的机会多,为了讨好,巴结,村里人慢慢的都开始尊称他为三爷了。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大概。弟兄三个,成了大哥,二爸,三爷。这样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你让孩子怎么去区分,怎么去判断?经济是基础,这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但当今社会金钱为上,人们在追求金钱的前提下,忽视了亲情,忽视了道德,忽视了教育,有钱你就是人物,你就是爷,你就受到尊重;没钱你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说话的口气都弱人几分,这样的人被冠于弱势群体,受人怜悯,划到接济的行列,受到政府的眷顾,各种团体的照顾对象;至于这些好心人的接济他们有没有得到,那另当别说,但这个阶层被人划到这个区域,是谁之错,又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亲友间,同学间,同事间交往的圈子都化成了一个个不同身份的小圈子,有钱的,有权的凑到了一起,没钱的,没权的拢到了一块。形成了明显的贫富分化。你没有钱,没有权人家就是不嫌弃将你凑到了一起又如何,难道你一味的要靠他们施舍,靠他们怜悯吗?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情况就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形成了。为了辈份的不混淆,为了一点点自尊,还有一点点起码的廉耻心,一些人脱离了这个轨迹,一些人又为了攀附权贵,分得一杯羹做起了孙辈。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心里明白,梦想着某一天自己的飞黄腾达,由别人来攀附。
这就是简单的辈份与简单的称呼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混淆,越来越不能让孩子们明白,就只能等成长了,成长起来了,经历了,明白了,自己的路自己选,别人无法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