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泰君安的“百万年薪事件”受到国人的炮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痛斥华尔街高管天价薪酬“无耻”;在我国国内国资委、保监会、财政部等部门积极出台限薪政策,一些国内企业纷纷传出高管降薪与企业共度难关的大背景下,国泰君安却曝出2008年员工人均收入达百万元的惊人消息。该券商因此成了舆论炮轰的目标,不仅评论人士纷纷“发炮”,就连央视也发出质问:国不泰,君何安?
面对社会各界的炮轰,国泰君安方面也是费尽口舌,一次次地就天价薪酬事件进行澄清与解释。声称“32亿薪酬并非一年发完”,表示“计提”和“实际发放”是两个不同财务概念。根据2月9日《上海证券报》的报道,国泰君安证券新闻发言人表示,2008年公司工资薪酬实际发放额为8亿元,同比下降44%。公司总裁助理以上高管2008年度平均岗位工资57万元,董事长薪酬实发83万元。这算是对天价薪酬事件最详尽的回应,“百万年薪事件”原来并没有“百万年薪”。
其实国人更应该把质疑的目光投向基金经理的身上了。与国泰君安的“百万年薪”徒有虚名不同,投资基金经理的天价薪酬却是名副其实。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调查,虽然2008年的年终奖不可与2007年同日而语,但对于绝大部分基金公司而言,这个冬天似乎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冷,基金公司老员工的年终奖和前二年的差别并不是十分明显,部分基金公司投研部门的年终奖甚至超过2007年的水平。数据显示,2007年基金公司市场部员工年终奖在3万~50万元,基金经理100万~700万,而老总则有1000万之多(见2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另据2月6日的《深圳商报》报道,虽然去年基金高管年薪降幅达到三成,但最低年薪仍可达百万左右,高薪者仍有700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调查。
与国泰君安的“百万年薪事件”相比,基金经理的天价薪酬更值得炮轰。国人炮轰国泰君安的“百万薪酬事件”,无非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面临困难的情况下,“百万年薪”的发放显然有些不合时适而已。如果撇开“百万年薪”的发放是否存在国资流失问题的争论,那么,国泰君安发放的只是自己的钱。虽然股民们埋怨“券商吃肉,股民割肉”,但券商除了收取少许的交易佣金外,并没有危害股民的利益。
真正应该遭到炮轰的是基金经理的天价薪酬。因为基金经理的天价薪酬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2008年,460余只证券投资基金净值缩水1.34万亿,缩水幅度超过40%,相当于每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亏损30亿元左右。基金经理们一方面使基民的财富大量缩水,另一方面自己却拿着少则百万元,多则700万元的高薪,这不是公然挥霍基民的血汗钱吗?基金经理们哪里还有一点对基民利益负责的精神?让大量亏损基民财富的基金经理们拿着天价薪酬,这不是在鼓励基金经理们的亏损行为么?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当然是由于基金管理费的提取办法不合理造成的。因为基金管理费的提取不是与基金的效益挂钩,而是与基金的规模挂钩的。基金经理只需要对基金的规模负责,而不必对基金的效益负责。既然如此,基金经理们又如何能切实履行其为客户理财的职责呢?因此,在炮轰基金经理天价薪酬的同时,不合理的基金管理费提取办法也应一并予以炮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