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语的两部曲。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语文化的重要内容。
牛,自古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以下一些习俗,就可见一斑: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即叩头,拜完,百姓一摇篮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中国少数民族也有慰问耕牛的习俗,称为“献牛王”。贵州的荔枝、罗甸、安龙等地的布依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是日,让牛休息一天,让牛吃糯米饭。仡佬族的牛王节也称“牛神节”、“敬牛王菩萨节”、“祭牛王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那一天,人们不再让牛劳动,并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分挂在牛角上,然后将牛牵到水边照看影子,以此种方式为牛祝寿。在贵州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举行“洗牛节”,届时春耕已结束,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澡,并在牛栏旁插几根鸡毛和鸭毛,表示为牛洗耳恭听尘,祈祷耕牛平安健壮。
丧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礼俗中,是一个比较隆重的项目,其仪式是转戛,而转戛仪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这样的记载:“亲死,选牛一头或数头,亲戚朋友携鸡来祭,即绕牛而奠之(相传前亲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毕,屠牛分食而散。”流行于云南中部、丽江山区的纳西族在丧葬时有跳耗牛的风俗。老人死后,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内燃起火堆,来客围在四周,跳丧葬舞,领舞者唱着挽歌。歌舞毕,众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随后牵来一头牛,提起牛耳,将一碗牛奶灌进去。若耗牛扬蹄蹦跳,即为好兆;若不跳,再灌一碗,则认为亡灵不要此牛,就要另换一头再灌,然后捆住牛的四蹄,请父母双全的健壮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剥皮分肉,将牛心、牛肉献于骨灰袋前,称“生祭”。肉煮熟后再祭一次,称为“熟祭”,祭毕埋骨入土。
在汉族交际风俗中,有“结牛财亲”一说,流行于湖南一带。在当地,一头牛几户其用的称为结牛财亲,并视作亲戚,牛的所有权一旦换成别人,其“亲戚”关系也到此结束流行于陕西留坝县等地的“牛王会”,是为老人做寿的称谓,因为牛耕田犁地,有功于人,并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为名给老人祝寿,以表示尊敬。
苗族有抢牛牛尾的婚姻风俗,流行贵州西北一带。男女订婚后,女方要喂养一头黄牛,待婚礼那天将牛牵到现场,度用两根绳索绊信牛腿。然后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会立刻上去抢夺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来之前夺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则婚姻告吹。
在西方文化中,牛是财富与力量的象徵。源於古埃及,依照《聖經.出埃及記》的記載,以色列人由於從埃及出奔不久,尚未摆脫从埃及耳濡目染的习俗,就利用黃金打造了金牛犢,当作耶和華上帝的形象來膜拜。
在印度教中,牛被視为神聖的动物。因为早期恆河流域的农耕十分仰賴牛的力氣,牛糞也是很重要的肥料,牛代表了印度民族的生存与生機。
在西班牙,牛还被当作冒險娛樂的對象,例如专业的斗牛与常民化的奔牛活动。利用牛对紅色敏感的特性,藉着激怒牛只然後由斗牛士与之决斗。
在中国文化中,牛是动力的象徵。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应用,後來人們知道牛的力气巨大,開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從农耕、交通甚至军事都广泛应用。战国時时代的齐国还使用火牛陣,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棧道运输也曾用到牛。
匈奴、蒙古等遊牧民族,除了牧马之外,牧牛也相当常见。蒙古草原盛产蒙古牛,西藏高原盛产犛牛。受遊牧民族文化影响的汉人,会比江南更盛行牛肉、牛乳的食用。
股票价格持续上升被称为“牛市”,下跌为“熊市”,因為牛象徵生产与增值,熊有“破坏者”与“威胁”的寓意。
現代饮食文化中,牛排或牛肉是很重要的饮食西化指标,有时甚至会用來当做衡量经济貧富的象徵,例如希特勒曾提倡他的政見:“让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与麵包”。
牛,还被人们视为犟的象征。一个人脾气很冲或很倔,常常用“牛脾气”来形容。如果一个人认准一件事,就一个劲地做下去不做成不罢休,还会被形容为“牛劲儿”。
牛,也被人们视为任劳任怨的代表。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会被人们形容为“老黄牛”。
牛,也是力量的象征。在一些表示力量的地方,会出现以牛为主题的城市雕塑,比如在台州市椒江区的江岸边,在黄岩世纪大道的道路上,都可以看见那强劲有力的牛形象。
牛,又是少索取而多付出的代表。对许多先进人物,会形容他们“吃进的是草,流出的是奶水”。
我们的国家要全面富裕强大,还需要不断地奋斗,需要人民更多地付出。完成振兴中华的使命,呼唤“老黄牛”精神;中华民族要真正倔起并屹立于世界之林,需要更充沛的劲牛一样的力量;中国人民要真正地全面富强,还是需要勤俭与节约,“草”能健胃能强身的就决不吃“燕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