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65阅读
  • 5回复

三访西岩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思远山
 

发帖
89
蜂蜜
1402
威望
13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8-11-09
  
     xrPZy*Y,  
        “西岩突出万山头,片片瑶光翠欲流;树色苍茫高复下,鸟声映带去还留;云生几处飞霞彩,月到群巅挂玉钩;世事荣枯无有定,山岚爽气斗千秋。”这是清代董铎写的《西岩山》诗作。西岩山又名思远山,坐落在嵩宜交界处,高860余米,古有“西岩戴雪”,是嵩县八大景之一。 xrPZy*Y,  
        我家就在銮驾岭下,一上岭就可以看到她的雄姿。在小时候的印象里,它的标志是那棵雄鸡一样的白果树,因此不少人也叫她白果树山。听 到的故事就是烧香磕头祈雨等等,不过印象最深的则是那个大钟。父亲多次说钟如何大,在地下放着,口有一人多高,能坐四个人打牌,里边还能放个卖馍篮云云。奶奶则说的最多的是神如何灵验,并说祈雨时人们都背上杠子,烧香祈祷后,总把钟口磨向他们的住地方向,于是就会下雨到那个地方,因而也有人称其磨钟山。几十年来,我曾三次登上此山。 xrPZy*Y,  
        第一次上山是和奶奶们去的,下午起身,傍晚时从山洼里爬上去,十分累,奶奶们的小脚更难受。具体时间记不太清,天仿佛不太热,站在白果树下,首先是仰头审视,树很高大,枝叶也不多繁盛。山上风大,枝丫发出的响声很大。房屋是一个大殿,比较宽敞,挤满了来烧香的人,多数是上年纪的女人。当时应该是刚散罢食堂,人们生活很苦,记得奶奶拿了几个粗面火烧,晚上,就着房主烧的稀汤,过了一顿。 xrPZy*Y,  
        饭后,有人开始念经叩拜,经文听不大懂,有的仿佛是我们平时学唱的小曲儿,不同的是带个“海海格米来海海海陀”,还算动听。有的还在中间扭来扭去,有点滑稽,接着有人下神,模样害怕人,呵欠连天,酣水鼻子,而后说出阴森森的话来,我藏在奶奶怀里,不敢动弹。奶奶属于看热闹的那种人,随着笑笑而已,并不时安慰着我。梦眬中,鸡虱咬的利害,手忙得很,抓来挠去。后来老女人们争吵起来,仿佛是争自己的是正宗如何如何,还有个老婆脱掉上衣扔到梁上……惹得房主恼了,吹灭了油灯,屋里一片漆黑,人们鸦雀无声,好一会儿,有人道歉,才又点了起来,不过争吵的人收敛了许多,我不明白,奶奶一样年纪的人为什么到这里就像换了一个人? xrPZy*Y,  
        第二天早上,坐在院里的断壁残垣上,吃点干粮,看着东方的红日,人们散了。 xrPZy*Y,  
上世纪84年,我在泰山庙中学任教,星期天去了趟同学家,他住在西岩山东麓。下午,返回时,从东坡爬上山顶。大约是7月份,天比较热,走上山时,汗流满面。站在山顶,凉风一吹,十分惬意。大白果树被火烧过,只剩半拉,孤独的站在那里,无精打采。举目四望,伊河如带,九皋高耸;露宝、花山苍苍茫茫,杨山、七峰巍巍峨峨。山顶上已无人居住,三间老庙破烂不堪,满院的乱石杂草,齐人胸腹深 ,走进老屋,烂砖成堆,地上十分肮脏,不过中间还有一堆新纸箔灰迹,看来还有人来过。走一遭周围,几片庄稼长势不错。抄写了几通碑文,没有多早的,民国的两通,清代的一通,还有的看不清年代,知道这里是隆兴寺建于唐代,当初香火兴旺云云。 xrPZy*Y,  
        后来听到许多故事,炼钢铁时砸烂大钟,上有尉迟恭监造字样啦,什么武则天到过西岩山,来找怀义和尚,銮驾放在阎庄,阎庄过去叫銮驾镇啦,武则天到后山乘凉、射雁,后来建有“清凉阁”、“射雁台”啦,后山有“梳妆楼”,有她留下的脚印啦,酸枣刺剐烂她的裙子,在一个小村里补裙子,村子改名“补裙褶”啦等等等等……不管是真是假,这些故事人们褒贬不一,听听也有点意思。 xrPZy*Y,  
        前几天下乡,顺便又上了一次山。通往山前的路,正在打水泥路面,周围的路也打通了,上山的路也宽阔了许多。半山处一座香港人投资建的庙宇,虽小却有气势,院分两进,依山而建,红墙黄瓦,严严整整,时下是风景区管理办公室。几个人在门前种菜,一个说是登封的,受命在此看护。门前还有一些半拉子工程。 xrPZy*Y,  
        车路绕上了西梁,山上除了东边老虎山上的几片成形林子外,都是新栽的侧柏,已经成活,绿油油的颇具生机。春风中,几株刺槐摇着白玉般的花串,小蜜蜂嘤嘤嗡嗡,采着蜜,唱着歌。令人不快的是正山怀里,着过一场大火,所有柏树都被烧死,一棵棵焦枯、可怜。可喜的是灰烬中,野草都在泛绿,复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 xrPZy*Y,  
        山顶上,原来遗迹荡然无存,新建庙宇初具规模,正殿佛界三大佛像,左右十八罗汉。左厦房南海观音,净瓶绿柳;右厦房不知何佛,头上长头。山门里迎面一尊弥勒笑容可掬,笑看苍生,笑看世界。背后站着韦驮银甲银铠,完全中国武士打扮。正殿前台阶下,左手是香港捐资人碑刻和一个重修隆兴禅寺碑记碑帽。右手是一个文物保护碑和一个碑帽,上边的造型少见,中间一个佛像,上盘双龙却是凤头,听一位女士讲是武则天碑,看来武则天来过此地并非空穴来风。遗憾的是两座碑帽都没具体时间。院里几通清代石碑一通民国石碑,仍是以前所见。还有近年的捐资功德碑,复铸的大钟,躺在地下,比传说的小多了。 xrPZy*Y,  
        走出庙门,四周丘陵蜿蜒,村落星散,麦田呈翠,乡道如带,风光无限。比清代董铎写的又是一番景象。女士还向我们推荐后山的武则天梳妆楼和她的脚印处,好奇心催动脚步,后半山处接连三个山脊弓背,怪石嶙峋,崎岖难走,第二个背上一块平坦的大石上,真有一个酷似女人小脚脚印的洼陷部分,俯下身子看看,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这便有点奇了,大自然又无形中给女皇帝游过西岩山作了证明。 xrPZy*Y,  
        西岩地理位置特殊,突兀而立,又有美妙传说,辟为旅游景区自能引人,关键是投入和管理,现在已初具规模,但愿能焕发青春,重现辉煌。
[ 此帖被思远山在2008-11-09 20:10重新编辑 ]
离线平平

发帖
620
蜂蜜
11467
威望
22
宣传贡献值
1
交易币
0
好评度
65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11-09
         看了一遍,略知思远山这名字是由此而来,我还纳闷多次,为什么叫思远山,现在明白了。 xrPZy*Y,  
女皇帝都来过的地方,真能是好地方,准备精力去一趟!
离线叶儿

发帖
1869
蜂蜜
2975
威望
62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27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11-09
呵呵,原来思远山名由此而来!
离线恋月

发帖
1871
蜂蜜
6361
威望
91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52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11-11
图文并茂,而且还有景点名称的来历,真好,顶顶顶哦
离线端木天

发帖
2171
蜂蜜
4209
威望
46
宣传贡献值
157
交易币
0
好评度
493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8-12
写得很朴实、饱满。 xrPZy*Y,  
xrPZy*Y,  
作者说三访西岩山,其实这三次是有区别的。第一次上山是玩,第二次上山是游,只有这第三次是真正的访。 xrPZy*Y,  
xrPZy*Y,  
三次上山的具体时间,作者明确地说第二次是大约7月份,第三次是2008年的春天。于是,我很好奇,推测了一下第一次的大概时间。作者说自己84年就教书了,从文中交待的其他细节来看,我估计也是刚上班不久,约25岁吧。这次作者因为害怕躲在奶奶的怀里,而多年后又能记住这段记忆,估计是7岁左右吧,可见,那是18年前的事情了,大约是1966年;具体的季节,因为文中说“不太热”,不太热的季节,要么是晚春,要么是初秋,根据农村的情况,初秋是很忙的,没有时间去上山,因此,我估计是麦收之前的春天,即,大约是1966年的晚春。 xrPZy*Y,  
xrPZy*Y,  
在我的印象中,唐初举行过泰山封禅,武则天为了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地位,煞费苦心地搞过一些小动作。所以,武则天是到过泰山的。至于那些以她的轶事来命名的建筑,只可欣赏,不可当真。比如,脚印之类的,完全是演绎,就像采石矶上的常遇春大脚印一样。 xrPZy*Y,  
xrPZy*Y,  
文章中还多处提到港资修葺庙宇,我想,这不见得是真正的港资,很可能是当地的有关头面人物,拉大旗作虎皮的创收手段,也可能是一个争取财政资金的旅游项目投入。在我国,只有你能争取来项目,就有一帮人发财。 xrPZy*Y,  
xrPZy*Y,  
很好看的一篇文章,谢谢作者! xrPZy*Y,  
xrPZy*Y,  
离线秋卉

发帖
4873
蜂蜜
9212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1
交易币
0
好评度
586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8-12
好文!今天又读了一遍,重新了解到泰山附近还有一个好游处.若有机会去泰山玩时,尽量抽空前去看看.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