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沉思录 lk \|EG
lk \|EG
□李丞丕 lk \|EG
lk \|EG
在距今三百五十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公元1636年,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后金”改名为“清”。剃头理发 这行业就是在清朝进关后才兴起的。因为清朝以前一直是拢发包巾。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不敢毁伤。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为了统一全国人民衣冠装束,清廷颁布剃发令,就是剃发梳辫。当时遭到汉民强烈反对暂缓执行。顺治二年(1645年)攻下江南,重行颁布,规定:凡清军所到之处,限七日之内,尽行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依满族习俗,蓄发垂辫,废去明朝衣冠。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抗者或避难者杀无赦。在清朝初期,清兵占据扬州、嘉定时,强迫百姓剃头,遭到全城百姓抵制,从而酿成大屠杀,史称“扬州七日,嘉定三屠”。 lk \|EG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明史可法坚守扬州,与全城军民进行抵抗。四月二十五日多铎用大炮攻破扬州。史可法被俘,多铎劝降不成,杀了史可法。清军进扬州后,多铎传令放纵十天,任军士奸淫抢劫,大肆屠杀,毁了这座城池。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下江南,在嘉定今属上海 进行三次屠杀。第一次农历七月初四,城破后死难两万佘人。第二次七月二十六日,清兵镇压城外葛隆镇,外冈镇乡兵,大肆屠杀。第三次七月二十七日,朱瑛领导的义兵失败,嘉定城再被攻破。江阴被围时,守将阎应元固守83天,后被清军攻破,阎战死,江阴全城男女老少皆被屠杀,只有53入躲在江阴城外的寺观塔上,才幸免于难。另一说是八月十六日。 lk \|EG
关于嘉定三屠,我有现存史料,读之令人泪下:“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一……清兵进入镇中,肆行屠戮,共杀人一千零七十三人,掳去妇女无数。从被掳去的妇女中挑选出数十名貌美漂亮的,安置在宣氏宅中。担心这些妇女逃跑,把她们的衣服全部脱光,进行令人发指的奸污蹂躏,其情景惨不忍睹”。“初三,无数军兵蜂拥而至,勇猛攻城,炮声轰轰不绝。……挨延到初四,五更时分天降大雨,守城的百姓已在城上站立了三昼夜……难以支持……城刚破时……等到清兵追来,全从屋顶跳跃奔跑,通行无阻。而在下面的难民,反而被阻绝无路可逃,全部投河而死。尸体塞满河道,河水不流”。 lk \|EG
“城被攻破……下令屠城。约定以一声炮响为号,清兵立即实施大肆杀戮。清兵挨家挨户搜索,小街穷巷都不遗漏。乱柴草丛,一定用刀枪戮搅,确定没有藏人才继续向前搜索。清兵每遇见百姓,就高喊:蛮子献宝。被截住的百姓掏尽藏在腰间的珍宝,献给清兵。清兵满意后才被放走。再遇上别的清兵,照样被勒索献宝。如果献的宝物不多,就被砍三刀,直至将宝物全部交出后,就被清兵杀死。所以僵尸满路,每具尸体都伤痕遍体,这是多次遭砍杀留下的,并不是一次被杀死的。我的邻居偶然藏到草丛里,才得以幸免,他亲眼看见了杀人的场面。被抓住的百姓,开始被砍一刀,大呼都爷饶命,砍第二刀,喊声已经微弱,后虽遭乱砍,再也无声无息,躺倒不动了。砍人的刀声,响遍城中,乞求饶命呼声此起彼伏,如同嘈杂的闹市,被杀的人不计其数。百姓们悬梁上吊的,投井自尽的,折断四肢的,流血满面的,被砍杀未死而手脚抽搐颤动的,骨肉狼藉,举目皆是。投河淹死的也不少于数千人。” lk \|EG
“三天后,从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船行河中,连下篙的地方都没有了。白色的膏油浮漂在水面上,一层压一层。容貌较丑的妇女,遇见清兵就被杀死。姿容俊美的大家闺秀及民家妇女,都被生俘,大白天在街道上当众奸淫。对反抗不从的妇女,用长钉把两个手掌钉在木板上,强行奸淫。嘉定风俗,敬重妇女,不想今日遭此残害,惨死的妇女不计其数。乱军之中,被残害的妇女的姓氏无从知道了”。 lk \|EG
“初十以后,侥幸逃脱的各阶层人士和百姓开始络绎回城。看见房屋破败,室空如洗,住宅区一片凋零,满目凄凉的景象,无不放声大哭”。(据清留云居士《明季稗史类钞》卷十三 lk \|EG
)《嘉定二屠》中说:“当时战乱,没有人出面主事,尸体堆积如山。只有三四个僧人,在被焚烧的地方,拆取房屋的木料,把尸体堆积一处焚烧。四处村落,人死已尽:不再有炊烟升起”。“二十六日五更时分,清兵大队人马开来……清兵进入葛隆镇,此时镇中百姓还没起床,清兵肆行屠戮,遇难百姓的鲜血流成了河。清兵乘胜屠戮外冈镇。二十七日……连小孩都不放过,全被屠杀”。(据清留云居士《明季稗史初编》卷十三) lk \|EG
《嘉定三屠》中说:“八月十六日,把总吴之蕃在江东起兵,兵败被俘,惨遭杀害。……吴之蕃被杀后,嘉定一带的百姓纷纷剃头,全部自称是大清顺民。此次战役,城内城外死了两万余人,我曾亲自目睹了这场冤屈而死的残酷场面,不忍不记载。事情不是亲眼所见,不敢增加一句虚饰的话。其中涉及到传闻,也一定寻访故老,众人所说一致,然后才载纸上”。据清留云居士《明季稗史初编》卷十三。全书名《白话野史大观》刘乾先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10月出版 。 lk \|EG
还是从北京说起吧,当时北京是都城,对剃头留辫子的命令执行非常严。摄政王多尔衮下令派包衣三旗剃头匠在地安门、东四、西四、正阳门等主要路口搭起席棚, 内供清帝圣旨牌,凡过往行人有留发者便拉入棚内强行剃头。违者当场杀死,把人头悬挂在席棚杆顶上示众。 lk \|EG
后来,清廷为了彻底贯彻这一命令,便决定扩大剃发队伍,准许在清兵入关后在京东各县掳来的民夫,向清廷申请领牌照后,可在各街道胡同内建立剃头棚,做剃头生意。从此在北京就开始出现了剃头这行当的私营业,并很快发展到全国。 lk \|EG
我知道剃头的起因之时,确实惊了一大跳。 lk \|EG
从剃头联想到时下的清宫戏,非常风靡。自从《戏说乾隆》开了个歪头,歌颂帝王,夸扬圣德的电视剧越来越多了,连民国时期拖着辫子的清朝遗老们都没有达到如此大胆肉麻吹捧的程度。 lk \|EG
从“戏说”到贴着标签的“历史正剧”,诸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这些正剧把皇权思想,人治思想,专制思想抬得很高,奴才味很浓,把皇帝戏说成可亲可敬,十分高大全而遮百丑。让一些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还真以为历史就是那么回事,似乎找到了一条通过电视剧来学习历史的捷径。 lk \|EG
然而,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从电视上看历史虽然也是出于无奈,但也应该尊重一点历史吧!?还是要保持一点儿警惕好。因为对历史的尊重应是一种爱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