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比哭好 ?p/}eRgi
?p/}eRgi
文:白马非马 ?p/}eRgi
?p/}eRgi
有一个电影,是个老电影了,名字叫“笑比哭好”。我写下这个题目,用“孝”字代替了“笑”字,好像有些不伦不类了,但既然写下了,自然有我的道理,诸君若是茶余饭后闲来无事,不妨听我慢慢道来。 ?p/}eRgi
?p/}eRgi
?p/}eRgi
中国人讲究“孝道”,乃由来已久的事情了,古代就给我们订立了“二十四孝”,什么“王祥卧冰”、“文帝尝药”,什么曾子的、闵子的行孝故事,什么“闻雷泣 ?p/}eRgi
墓”、什么“怀橘遗亲”,无不是用来教育世人顺亲行孝的生动故事,大凡读书人皆能倒背如流,不读书的,也早已耳熟能详。这还不算,更有甚者,古人还总结了 ?p/}eRgi
动物行孝的事例,什么羊羔跪乳、什么乌鸦反哺,意在反讽不知行孝者牲畜不如。 ?p/}eRgi
?p/}eRgi
?p/}eRgi
每一个人在读到或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一些感动,而且,因为故事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大致做到能让所有人分别被至少某个故事感动的程度 ?p/}eRgi
了。我本人最受感动的故事是“伯瑜泣杖”,典出《说苑》,篇幅不长,引用在此:汉韩伯俞性至孝,尝有过,母笞之,泣。母曰:“从前数杖汝弗泣;今泣,何 ?p/}eRgi
也?”俞对曰:“往者杖尝痛,知母康健;今杖不痛,知母力衰,是以悲泣。”人读书是否受到感动引起反思,往往与所处环境和心境有关,我当年读到这个故事, ?p/}eRgi
刚好母亲也已经年老体衰了,读到此处便不禁悲从中来。 ?p/}eRgi
?p/}eRgi
有关孝道的格言也多到不胜枚举,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什么“在家孝父母,何必远求佛”、什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什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等等,大多都非常有道理和说服力。 ?p/}eRgi
?p/}eRgi
?p/}eRgi
其实,不仅我们中国人,外国人也是讲究孝敬父母的,毕竟文明程度进化了这么多年,虽然没有我们国家这么多说道,到底不再处于茹毛饮血阶段,而且,即便肤色 ?p/}eRgi
不同,他们也还是人生父母养的,而不是像孙行者一样,从石头缝中蹦出来的。君不见,“母亲节”、“父亲节”不都是舶来品吗?足以说明问题。 ?p/}eRgi
?p/}eRgi
由此可见,为人在世,孝敬父母乃天经地义之事,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讨论的必要。由于我们国家法律也在不断健全中,不孝,已经不再仅仅受到道德法庭的谴责,是会触犯刑律的,所以,孝是必须的,是别无选择的。 ?p/}eRgi
?p/}eRgi
?p/}eRgi
如此说来,似乎天下皆孝子,再大力倡导孝道显得大可不必了。事实偏不如此。因不孝被父母告上法庭者比比皆是,说明,在构建所谓“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还应 ?p/}eRgi
该更加提倡孝顺父母和长辈。家庭到底是社会细胞,家庭和谐离不开孝道,而家庭和谐无法达成,社会和谐势必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宣传工具还是竭尽全力宣扬孝 ?p/}eRgi
道的,流行媒体也并不怠慢,比如歌曲就有“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常回家看看”等等,传唱范围甚广,在娱乐中暗含警示之意。 ?p/}eRgi
?p/}eRgi
?p/}eRgi
现代社会,人活得很累,尤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要求每日膝前承欢显然也是无法做到的,如何尽孝道确实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一 ?p/}eRgi
个问题。国学大师南怀瑾有对联云:百善孝当先,原心不原力,原力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可见,孝,起自于心,未必要有巨大 ?p/}eRgi
的财力作为支撑。父母是最能体谅自己的孩子的,通常也是通情达理的,没有那对父母希望儿子为行孝心而砸锅卖铁(其实,即便真的砸锅卖铁了,你就报答了养育 ?p/}eRgi
之恩?),反之,父母对孩子总是要求的少之又少,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电话,一句问候,说白了,就是听到你一切都好。所以,心中有孝,自然知道如何承欢。 ?p/}eRgi
?p/}eRgi
?p/}eRgi
每个人所面对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当年,母亲只希望我重新找到一个安定的工作,当我终于实现了她的这一目标的时候,母亲比我给她任何其它物质方面的满足还要 ?p/}eRgi
开心。在母亲的心目中,我从来就没有长大过,在她面前调皮一下,有时候干脆就是没大没小的和母亲耍几句贫嘴,说一些乱七八糟的话,都会使母亲开心,而这根 ?p/}eRgi
本不需要我复出多大的努力,只要愿意多陪她一会就足够了。 ?p/}eRgi
?p/}eRgi
?p/}eRgi
母亲是猝然离去的,但是,母亲自己还是有一定的预感。一次曾近和我谈起过自己不会延年,也嘱托我在她身后设法维持家庭安定,不要让别人看笑话。我郑重地答 ?p/}eRgi
应了,在她身后也确实努力做到了,有些努力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否则也是违背了母亲的嘱托,我后来是把那次谈话当作母亲的遗嘱来对待的。也是那次谈话,我完 ?p/}eRgi
全不是用玩笑的口吻对母亲说:您活着我会做得不会比任何人差,保证让您满意;您一旦走了,我也就完成了对您的孝顺,那些世俗的套路我不懂,也不想参与。母 ?p/}eRgi
亲很肯定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告诉我,活着不孝死了孝是她最看不上的。母亲生前,我做了所有该做的,做到了问心无愧。母亲病逝后,按照这里的民俗,每年会有 ?p/}eRgi
多个节日给先人烧纸钱作为祭奠,我除了当年也烧纸以外,以后的每年则只有清明节才会赶到母亲墓前祭祀。 ?p/}eRgi
?p/}eRgi
?p/}eRgi
行孝,最怕迟,所以,古人云: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永远也不会晚,哪怕你以前做的不好,但只要改悔了,就还来得及。看到很多人,在老人在世的时候,总是 ?p/}eRgi
以忙啊、累啊、没时间啊,等等借口,拒绝与老人团聚,有钱的不过定时给钱,把孝敬老人当成了一种无法推脱的责任而已,并不包含丰富的情感内涵。当老人故去 ?p/}eRgi
以后,请和尚道士超度、花大价钱购买墓地、斥巨资出非常有排场的大殡,在葬礼上哭天抢地悔不当初多陪陪老人,我总是在心里暗想,这一切对于逝者还有什么用 ?p/}eRgi
处呢,客气地说,是谋求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刻薄地说,则是做给活人看看而已。所以,我才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孝比哭好。 ?p/}eR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