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 子 也 可 怜
文:白马非马
提起孩子,很多人都说,他们是小皇帝、小太阳,我们童年时候没有吃过、没有见过的,他们都有了,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仿佛没有什么不如意处。就是我本人,在教训儿子的时候,也不免经常大声呵斥:这么好的条件给你提供着,你就给我考这么个分数?对得起谁?一如贾政教训宝玉:你还有什么不足?
其实,不用细想,我就已经承认,我们的孩子,根本谈不到幸福。说起来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仿佛总有倒不完的苦水:没有玩具、没有书刊、没有零食、没有漂亮衣衫,一切都是那么匮乏。但是,我们 其实也不能否认,我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可以用至多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作业,我们甚至整个一个周末就没有作业,可以疯玩一天半(那时候周六歇半天,周日则歇整天),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我们才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根本没有童年。现在的孩子,通常从进入幼儿园就被套牢了,每天又学不完的功课,玩耍的天性被完全扼杀了,即便他们拥有再高级的玩具,也不可能像我们当年仅仅用木棒削成一个尜而每天玩的昏天黑地、尽兴而归。电视、影碟当然早已普及,电脑也并不鲜见,但孩子们很多实际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用它们恢复疲劳。
我因为单位距离家里过度遥远,每天必须六点一过就出门,但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每天甚至包含周末,马路上、公交车里,与我同行的,居然大多是中小学生,而且,显然他们所携带的行李(我简直不愿意称其为书包)往往不止一件,稚嫩的肩膀背负的往往达到几十市斤的负重。车辆拥挤的时候,他们为了维持平衡不得不踮起脚尖去拉扯那成人用的扶手栏杆;偶有座位,则见他们马上拿出书本抓紧在车上的一点点时间又继续用功了;而因为东倒西歪重新睡着了并坐过站的现象也被我不止一次地发现。从年龄看,他们很多是比我自己的儿子还要小上几岁的小学生,他们脸上的疲惫、无奈,让人看了无法不心疼。想当年,伟人提出的三好标准中,第一好就是身体好,而今,我们的孩子营养成分提供大多没有问题,但是身体素质远远谈不到好,很多即便是高年级小学生,也通常一脸菜色,远远说不上身体好三个字。我们的教育制度,一直在改革中,但目前还难见成效。只要这个前提不能改变,其他一切都可以免谈。也因此,家长为望子成龙以及筹措学费而焦虑;教师为提高升学率以保住饭碗而发愁;学生则为了取得一个高分而拼搏。国家三令五申的素质教育基本形成一纸空文,地方规定的早晚自习取消则遭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切的一切,就导致了我们的孩子彻底失去了欢乐的童年。他们遭受到的是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就如同一架庞大的机器,培养出来的当然是只知道按部就班而毫无创新精神的“人才”。
有人每每看到诺贝尔奖没有中国人而感觉气闷,其实,根源正是中国的这种应试教育,遏制了个性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完全如同工厂中流水线上下来的批量产品,谁也无法出类拔萃,谁都不能脱颖而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现在的中国教育的痼疾已经不是一纸简单的行政命令就可以如灵丹妙药般手到病除了,这才是真正令人担心的事情。
中国人曾经很骄傲地说,我们早已经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是的,这通过我们体育的辉煌(这里无意讨论那辉煌背后的代价;而且这里也不准备说,民族的崛起依靠的是教育而不是体育)似乎足以提供依据。那个时代,这顶帽子或多或少地还可以说是别人给我们戴上的。而今,当我看到我们的孩子——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祖国的未来——每天被沉重的负担压迫着那仍然稚嫩的脊梁,早早地就配上了高倍近视眼镜,吃力地奔波于上学放学和各种补习班的路上,我真的有些担心,到他们这一代长大成人的时候,会不会再戴回一顶类似的帽子?想到这里,我自己的后背不禁感到有凉风袭来。鲁迅先生曾经呼喊过“救救孩子”,其实,他的声音还是太微弱了,尤其到今天,甚至早被湮没到无法听到的程度了。救救孩子,其实也就是拯救我们自己![/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