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三节 那些回忆 文 / 九天明月
闲暇的时候,我也会拿出曾渊的名片看上一会儿,想象着这个人会有多大的能量,会不会对我的出现产生一些触动。
当年在美术特长班里,曾渊是曾手把手地教过我画画的,他常常在无意中站到我的身后,我不知他在看什么,那样子象是在看我画画。我常常在猛然中抬头或回头的时候,被他吓一跳。
他则坦然地笑笑,指出我的画哪个地方画得不准,那时他的手指有一股淡淡的烟草味道。他的手从我的指间接过画笔的时候,我的鼻子会不由自主地深深地吸一口气,那种味道便通过我的鼻子,驻入我的记忆,成为我那时珍藏的一个秘密。
想起这些美好的回忆,对曾渊的亲切感就多了一点点。凭着这些亲切的回忆,我斗胆拿起了电话,照着名片拔了曾渊的电话。
那是办公室的电话,一个女人接听的。她说曾市长在开会,有事可以先跟她说,她在开会期间负责曾渊的电话接听。
我说那就不必了。不过我还是加了一句,说我叫竺鱼,是曾渊的过去的朋友,有空我再给他打来。
之后我想着这个没有打通的电话,或许我与曾渊是不该有见面的机会的。多年后,物是人非,两两境地都已不同,见面是不是会是个多余呢?
那个招聘我的经理其实姓王,叫王奔,但是大家私下里会叫成王八,当面则叫王经理。王奔经常会接待一些未成年人,当然也不完全是未成年了,不少都是超过了十八周岁的,基本上二十岁左右的样子。
谁都知道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写几个字,找找关系或者掏几个钱,都能出本书什么的,更有出版社专门挖掘这种稚嫩的文字,一是把作者包装成少年才子的模样,仿佛这孩子书都没读几年,就已经满腹的经典文章了,随便几个哗众取宠的字,大家炒一炒,吹一吹,捧一捧,就能制作出几个当时的社会流行语。
二是简单的文字有一块不错的市场,面对的就是稚嫩的读者,这些年轻的追求简单娱乐的读者,不需要文字里有深远的历史背景,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有精湛的写作技巧,几个搞笑就可以让他们奉为是一本好书了。
包装年轻人当然就能激发年轻人的写书热情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因为一本不怎么样的书一夜走红,最重要的是大赚特赚的时候,许多人看了以后想想也没什么,自己胡诌也能诌这么一本书,一冲动便会有一大群人跟着追这个风。可见出版社是多么得奸诈,他只需投点资包装一个这样的标本,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跟着往里砸。
王奔接待的就是这些个正在拼命往里砸的人。
当他们把自己的那些生孩子一样艰难痛苦地拼凑出来的文字,捧圣经一搬地捧到王奔的面前的时候,可想而知他们的心情,他们把希望就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了,希望这个“孩子”给他们带来命运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