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681阅读
  • 16回复

喜迎新春!(我们一起进入倒计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水中蝶衣
 

发帖
1294
蜂蜜
83087
威望
4
宣传贡献值
151
交易币
0
好评度
4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1-01
V[,/Hw~d%  
                            V[,/Hw~d%  
V[,/Hw~d%  
年节的起源
V[,/Hw~d%  
V[,/Hw~d%  
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与二十四节同时并行的节日,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间。确定节日的标准之一是以“月”的朔望圆缺 为记。所谓“朔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称“元日”,正月朔日,谓元旦,旧历新年之始。元旦为一岁最早的节日。一年之始的正月元旦是古俗中大庆大祭的节日延续至今,虽改称春节,但民间仍然习惯称新年。 V[,/Hw~d%  
  年,既是时间概念,也是计时单位。年节无疑起源于计时单位的年。人类在漫长的蒙昧时代,没有时间概念,过着“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的生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要,逐渐从天象和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了一套测定 和计算时间的方法。 V[,/Hw~d%  
  我们的祖先早在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旧石器时代,就对寒来暑往的变化,月亮的圆缺,万物生长和成熟的季节,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人们为了掌握耕作时节、不误农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 中根据星象循环的规律,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获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结束了人们盲目度日的状 况,开始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V[,/Hw~d%  
  “年”的名称出现比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称“招”,周代才称之为“年”(后来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也曾改“年”为“裁”,唐肃宗三载[公元758年],又改“载”为“年”)。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发达而著称于世界的国度,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从他们的远祖弃的时候起,既“好种树麻菽”,弃被人民推崇为农业的始祖,号称“后稷”。到公刘之时,仍然“务耕种、行地宜”,所以,周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农业的民族。因此,“年”的时间概念最初就是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循环而逐步认识的。在《说文解字》中,最早对年的解释是“谷熟也!”《谷梁传》记载:“五谷皆熟为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这里所谓“有年”指的是农业有收成;“大有年”指的是农业大丰收。在“大有年”的时候,人们一定要“庆丰收”。据记载,早在西周初年人们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 V[,/Hw~d%  
  在先秦时期,各地各代的历法不一。西周时行周正,即以建子为岁首,(周历的正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同时在豳国又行豳历,豳历的岁终是十月,即周历的十二月;豳历的岁首为一之日,即周历的正月,夏历的十一月。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就记载了西周时期新旧岁交替时的风俗活动。一般庶民结束田间的农业劳动基本上已到了十月,进入冬季了。冬季室内是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人们常把向北的窗户堵上,在室内生火,用烟熏鼠,准备过年。所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人们收得枣子,酿制美酒,庆丰收,敬老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脐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美酒牺牲,欢庆新年,成为一项隆重的庆祝活动。与这种人的欢庆活动相对的是对神的敬献。在丰收之后,人们为感谢神的保佑而举行酬神赛会。酬谢神明的保佑,祭祀列祖列宗,用新米做的饭、新谷酿的酒,求神降福,求列祖列宗保佑来年再获得丰收。在《诗经·周颂》中保留着一首秋收后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丰年》:今年粮食收获多么多呀!粮仓是那么高大,用丰收的五谷酿成酒和醴来祭祀先祖先妣和神灵,让神灵的思泽遍施人间。 V[,/Hw~d%  
  周代的这种欢庆丰年和祭祀活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日子,因此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节日,但由于每年都有收获后的庆祝以及冬季的来临,这种天定日的祝丰活动基本上是一年一度,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规律作为年节的雏形,为以后 年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V[,/Hw~d%  
  年节的真正形成开始于汉代,经过了春秋战国以后的秦统一,到了汉代初年,由于“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日益丰富,于是,形成年节风浴活动的历史条件 成熟了,于是形成固定年节风俗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历法酌定型。我国古代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然而年的时间概念,却因时代的不同而异。每一次改朝换代,帝王易姓,天子为了表示“受命于天”,就要“改正朔,易眼色。”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历代改历法后将每年的第一个月称“正月”,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变化。夏代的历法建寅,以孟春之月(即现在阴历的正月)为岁首;商代建丑,以季年之月(即现在阴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代建于,以仲年之月(即观在阴历的十一月)为岁首。秦代改用颛顼历,以建亥盂冬之月(今阴历的十月)为岁首。汉初仍沿用秦代颛顼历,以今之九月为一年之终,以—广月为一年之始。因而汉初的除夕之夜就是今天的阴历九月二十九日,元旦则是十月一日。如汉高祖七年(公无前200年),长乐宫落成,适逢新年,朝内文武大臣首次行朝岁之礼,就是十月一日进行的。 V[,/Hw~d%  
  汉武帝时,由于以前的屡次改历,历法很不准确,出现“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汉书·律历志》)的错乱现象,武帝命司马迁、邓平等人改《颛顼历》而另作《太初历》,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所以至今民间把阴历称为“夏历”), 并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代对历法虽作过多次修订,但是基本都是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以后(除王莽新朝和魏明帝时曾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时曾一度改用周正,为时都很短暂),一直沿用了 两干多年,直到清末。随着年历的确定,每年的年节风俗活动也就随着一年一度的固定日子沿袭下来。   V[,/Hw~d%  
  秦汉时代,“阴阳五行”、“五德终始”说广泛流行,方术之土遍天下,时讲灾异,时讲祥瑞,巫术风行。这种浓重的迷信色彩必然渗透到帝王宫廷和人民生活方式中去。许多风俗活动本来就起源于迷信,而维系新旧两年更替的年节,也必然染上迷信色彩。于是,本来在周代就产生的年终庆丰收和祭祀祖宗的习俗,又同驱妖除怪的巫术联系起来,随之产生了一系列风俗活动。尽管汉代年节处于草创期,但是,汉代的年节在时间顺序上已和现代差不多,从除夕到元旦,围绕着这两天形成了一系列饶有风趣的活动。
V[,/Hw~d%  
V[,/Hw~d%  
V[,/Hw~d%  
V[,/Hw~d%  
V[,/Hw~d%  
倒计时.................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1-02
RE: 新年倒计时!
我怎么看不到呢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中北

发帖
467
蜂蜜
3501
威望
117
宣传贡献值
5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9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1-02
RE: 新年倒计时!
看不到.哈哈... V[,/Hw~d%  
[MMCBBS]news//304_218.75.5.214__2006_01_02_19_50_21_.GIF V[,/Hw~d%  
离线水中蝶衣

发帖
1294
蜂蜜
83087
威望
4
宣传贡献值
151
交易币
0
好评度
42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1-02
8OYw72&  
8OYw72&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 ,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8OYw72&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8OYw72&  
  8OYw72&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 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 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8OYw72&  
8OYw72&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8OYw72&  
8OYw72&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团圆夜,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8OYw72&  
8OYw72&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 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 仪 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十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 中还 有 给 儿 童 压 岁 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8OYw72&  
8OYw72&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春节------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离线
发帖
55
蜂蜜
1130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1-02
可以看到了
是要刷新过后才可看到,嘿嘿
夜在寂寞中颓废;星,陨落成泪。
泪,抚平了悲;卸下了往昔的美。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1-03
RE: 新年倒计时!
今天我也看到了,谢谢蝶衣!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

发帖
585
蜂蜜
2104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2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1-14
RE: 新年倒计时!
偶也是! 8OYw72&  
离线

发帖
585
蜂蜜
2104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2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1-14
RE: 新年倒计时!
奇怪,现在看到了,可能与网速有关~~~~~
离线最空名
发帖
42
蜂蜜
1154
威望
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1-14
RE: 新年倒计时!
蝶衣的上个新年倒计时都还没来得及好好看呢,新的一年就又来了?? 8OYw72&  
以前的新年倒计时做得挺不错的,特别是去年那个,建议蝶衣去给它搬过来! 8OYw72&  
离线水中蝶衣

发帖
1294
蜂蜜
83087
威望
4
宣传贡献值
151
交易币
0
好评度
42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1-15
呵呵,那就搬回来了!
8OYw72&  
8OYw72&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繁衍着56个民族,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过年形式。北京历来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城市,生活习惯互相影响,因而生活内容就相对丰富得多。过年的庆典也隆重得多。为了新年庆典,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明清以来,一般说,进入腊月,到了"腊八",就算进入年关了。一直到正月二十五日"填仓"以后,才恢复正常。岁首之日是庆典的正日子,在此之前的一切活动均为准备工作。准备阶段约有20多天,自"腊八"至除夕的日子里,北京人是很忙的,正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一)腊月市 8OYw72&  
置办年货是过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进腊月,市面骤现繁荣,这是一年内的特有市场,称为"腊月市"。旧时东四、西单、鼓楼、前门的年肆非常热闹,坐商以茶食店、广货铺、杂货铺、茶叶店等最为兴隆。街上除了担担儿挎篮儿的流动售货小贩之外,售货摊点列满马路两旁,走过这种街面,令人生活情趣油然而生。 8OYw72&  
腊月初以卖咸肉的居多,腊八之前数日,所售物品以筹备腊八所需粥果为主,如:核桃、柿饼、枣、栗子、干菱角米及各色野味、大佛花等。 8OYw72&  
一过初十,开始买年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窗户眼、天地百分等。 8OYw72&  
二十日左右开始以"祭灶"为重点,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草炒豆等。 8OYw72&  
二十五日以后,开始卖芝麻秸、松柏枝等物,为除夕"踩岁"做准备。 8OYw72&  
到二十九、三十日一两天内卖活鲤鱼,为除夕供"全佛"和初二祭财神用。腊月市上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价格也相对提高,京师谚语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说。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二)腊八 8OYw72&  
8OYw72&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民"腊八节"。该节来源于古时的"腊日",即"猎禽兽以岁暮祭先祖"之日。汉代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开始将腊月初八为腊日,民间称为"腊八"节。 8OYw72&  
"腊八"是进入年关的信号,亦称"年禧"。商家准备讨账,欠钱而还不起者,亦开始准备"躲帐",所以有"送信的腊八粥"之说。 "腊八"这天的典型食物是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了祭祀神农氏。因为神农氏为我们发现了百谷,创始了农业稼穑,故于腊日用多谷制粥而祀之。按《古今中外节日大全》说是为了祭祀"八神"。 8OYw72&  
自然界的八位神灵,保佑庄稼丰收,百姓得食,故而祀之。 8OYw72&  
宋朝流传下来说是为了纪念岳飞特制的果粥。明朝流传是为了纪念朱元璋而熬杂米粥的。因为朱元璋在未登基之前,曾当过乞丐,吃过老鼠洞中的杂粮。登基后令御膳坊熬杂米粥,并赐赏百官,以志不忘,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故名腊八粥,此说含有忆苦的成份。 8OYw72&  
流传最广且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纪念佛祖之说。释迦牟尼在未得道之前,曾舍弃王位而游历名山访寻名贤,饿昏在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被一牧羊女煮粥救活。释迦牟尼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于是佛教徒们把"腊八"称为成道节,熬粥奉佛。汉代,佛教传入我国,此俗随之传入。开始各佛寺于是日诵经熬粥供佛,后来民间因之。 8OYw72&  
清代,雍和宫所熬的腊八粥很出名。因为所用之锅极大,直径有一丈二尺,能容米20石,干果100斤,共熬5大锅。所用粥料由宫廷送来,并派监粥大臣来寺院监制。粥熟之后,派供粥大臣送进皇宫,首先由帝后嫔妃贵族享用,各地总督巡抚等一品大员、封疆大吏们也能得到装罐封寄的赏赐。有地位的人家或皇亲国戚,所用粥米由皇廷赐赏,所以这天也有"王侯腊"之称。一般平民百姓家虽然得不到皇家赏赐,但亦极重视腊八粥的熬制。腊八前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角米等煮熟。粥熟后供在佛圣面前、门窗、庭树、井灶之上,然后全家皆食和馈赠亲友,照例馈友之粥不得过午。 8OYw72&  
腊八粥用料和制法极为考究。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再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穰、松子及红糖、白糖、琐琐葡萄等做为点染。此外还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免等布置缀饰,使其更加华丽,以见巧思。每至腊月初七就开始剥果修器,夜间熬制,天明则粥熟。 8OYw72&  
腊八粥的质量以用料多少为准。《燕都游览志》载:"以果米杂成之品多者为胜"。平民百姓家所用粥料多少,视其家境情况而行。一进入腊月,粮店就配制"腊八米",将芸豆、豌豆、小豆、红豆、绿豆、小米、糯米、高粱米等掺到一起,称杂豆米,出售。居民买回后再加上红枣、栗子之类就可熬制。熟后再加红糖、白糖、玫瑰或甜桂花调味,使其味道更美。 8OYw72&  
讲究的腊八粥还要注意颜色,粥熟后,要求雪白透明,所以凡是颜色较深的谷物不可用。只用江米、用银针挑净糠心的薏仁米、鸡头米,去了心的莲子肉等。粥熟后,再在特制的粥盒里铺上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桃仁、松子、染红的瓜子等,还要摆出各种图案花样,这种粥是腊八粥的上品,亦叫"八宝粥"。 8OYw72&  
关于腊八粥的用料问题,历来说法不一。《燕京岁时记》载:"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而上述做为"腊八粥"上品的"八宝粥"中,却以莲子、桂元等为珍品,不知孰说为是,看来可能是口味不同的缘故吧。 8OYw72&  
在亲友邻里馈送腊八粥的同时,还附带送"渍白菜",这是刚入冬时渍腌的。《燕京岁时记》载:"凡送粥之家,必以此为副。菜之美恶,可卜其家之盛衰"。白菜腌得好坏,与家境之盛衰当然无内在联系,即便腌渍的味道不好,受赠之家亦不会说什么,送菜人尽可放心。北京人腌渍白菜已成风俗,俗称"渍酸菜"。 8OYw72&  
北京地区的冬令当家菜历来是大白菜。古籍记载:"白菜一名菘,北方多入窖内,不见风日……"可见,北京居民贮存大白菜古已有之。现在人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贮存大白菜的方法,如:凉台贮存法,楼道贮存法,报纸包裹法等。另一种方法就是腌渍,将洗净的白菜在开水中烫过后放入凉水中一渍,再存入洁净的缸中封闭,吃时味道与四川泡菜有异曲同工之妙。 8OYw72&  
腊八的另一工作是泡"腊八蒜"。用洁净的器皿盛上好米醋,将选好的蒜瓣去皮,放进醋中,封闭置暖处,称为"腊八蒜"和"腊八醋"。到新年吃饺子时,连醋带蒜盛入食碟中佐餐,醋香蒜碧,引人食欲。 8OYw72&  
还有一种重体力劳动,亦是腊八日的工作,即窖冰。腊八,京城各河开始打冰,内城御河所起之冰贮藏在"内窖"。太液池所起之冰,贮存在景山西门外的"雪池冰窖"。府右街冰窖,存贮南海之冰。各护城河之冰,都在就近河边土窖存放,待夏季出售。当时北京著名的冰窖有什刹海宝泉冰窖,白米斜街西口冰窖及朝阳门、德胜门冰窖等。旧京冰窖有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和居民冰窖。晚清时,打冰已不限于腊八,一般冬至至"三九"即可。此俗一直沿袭至今。 考窖冰之俗来源甚古,《事物原会》载:"周成王命凌人(打冰人)斩冰,纳于凌阴,凌阴者,今之冰窖也"。可见周代已有贮冰之俗。 腊八之后,节日气氛愈加浓烈,只不过市面上再也看不到粥果一类的物品了,代之而起的是有关祭灶、迎神、祝福之类的年货了。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三)唐花 8OYw72&  
8OYw72&  
  腊月间,在暖房中培育出来的进宫的鲜花叫唐花。它既是供品,亦是上层人家的赠品及堂屋中的陈列品。明代进贡以牡丹为主,清代又用金桔等作为陪衬,红黄相间,更显艳丽。市售之花品种更多,除以牡丹、芍药为主外还有红白梅、碧桃、探春等。 8OYw72&  
暖房之中从培育鲜花,发展成生产新鲜蔬菜,如青韭、蒜黄、冬葱等。隆冬季节,能尝到如此鲜嫩之菜,不能不说是口福。可笑的是起初皇宫内不允许这类鲜菜进贡,更不许供佛,说它们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 唐花的培育方法,许多古籍中如《五杂俎》、《燕京岁时记》、《日下旧闻考》、《玉堂答记》、《香祖笔记》等均有记载。其方法是在纸糊的密室中,挖地穴五尺余,种植面上敷以粪土,再在三尺之下火,置沸汤于地坎中,候汤气薰蒸则扇之。种植者非常辛苦,需昼夜不停地摊火,保持温气。 8OYw72&  
唐花因其以暖气薰开,故也叫薰花,又叫課花。又因士大夫家中以该花置堂中、故亦称堂花。相传此法始于汉代,历代均有发展。唐诗中有:"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之句。可见課花暖育之法,在唐代已能生产瓜果。宋代出了个育花能手,名马塍使暖房设施更进一步。 唐花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带来了勃勃生气。 现在中山公园中有唐花坞一座,其命名即源于此。隆冬季节,外面百木凋零,而坞中各种鲜花盛开,令游人提前享受到春意。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离线水中蝶衣

发帖
1294
蜂蜜
83087
威望
4
宣传贡献值
151
交易币
0
好评度
42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1-15
RE: 喜迎新春!(我们一起进入倒计时!)
8OYw72&  
8OYw72&  
(四)封印封台 8OYw72&  
封建帝王在位时,每至腊月十九日之后,有官府封印,梨园封台之举。 从腊月十九至二十二这4天之内,由掌天文历数之事的钦天监选择"吉日",颁示天下各衙府,统一封印。封印后,各官员开始放假。在这几天内,各衙府主管为酬谢大家一年的辛劳,要邀请同僚欢饮畅聚一番,已成为惯例。为此,每当封印已毕,前门一带车水马龙,各园馆居楼均无隙地,官员们都在包桌欢饮,庆祝岁末。 8OYw72&  
本来节日放假,庆迎新春是件好事,可是同时给社会上带来一个不好的机由,市肆无赖之辈却借此机会闹些事端。他们认为官不升衙办事,可以肆无忌惮了,甚至有些乞丐明目张胆地在市面上抢东西,逐渐形成一种恶俗。京谚有:"二十七八,平取平抓"之说。实际上官府封印并不等于没人管,起码各处的地保并不放假,只是他们懒得管罢了。 8OYw72&  
继封印之后,择日封台,是梨园界的一桩大事。清代中前期,京师戏园中以昆曲、弋阳腔、秦腔、徽剧为主要流行的剧种。各个剧种在各戏园中轮流演出。在封印之后,要举行一次联合大汇演,谓之"八班合演",演员们各显其能。这是一项艺术交流的好机会,故而是梨园界的一次壮举。汇演之后,即封箱封台,一直到新年始临才恢复演出。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五)爆竹 8OYw72&  
8OYw72&  
  年节期间燃放爆竹的历史相当悠久,爆竹的作用及形式更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最初是为驱恶鬼,后来发展成迎喜神,继而普及为喜庆之日的必备之物,至于爆竹本身形式的演变,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 燃放爆竹的起因众说不一,不过最初是为了驱鬼则无异议。有一则流传极广的古老传说颇具典型性。 上古时有一凶残怪兽叫"年",每隔365天就出来伤害人畜一次,因此,届时人们皆熄灭灯火,躲避怪兽。偶有一次,一穿红衣顽童燃竹取暖,适逢"年"来,怪兽见火光红色及听到燃竹之爆响,顿时被吓得逃窜,此后家家燃竹爆响,以求安宁。 8OYw72&  
综合一些记载,我国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东方朔在其《神异经》中就有关于以燃爆竹惊山魈恶鬼之说。据说这种山魈恶鬼只有一尺多高,住在西方深山中,人如果遇上,就会大病缠身。该怪最怕声响,故人们燃爆竹以惊吓之。 驱鬼和迎神概念截然相反,然而都需要放爆竹,这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凡是不利于人生活的均视为恶鬼,需要驱除。后来人们对自然逐渐了解,不再可怕,但希望生活平安。在自己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就依赖于神灵,祈祷神佛能保佑自己及家庭。于是迎神之举渐渐萌生。随着人们对过年迎神活动的重视,燃放爆竹的含义似乎比驱恶鬼更大些。清代人们为了迎神"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不停"。 8OYw72&  
民国期间,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商号店铺于除夕夜大放爆竹,街道上积有厚厚一层爆竹皮屑。现在,除夕夜仍放爆竹,尤其是午夜零点时,爆竹声最浓烈。 放爆竹的适用范围愈来愈广,从驱鬼、迎神,逐渐发展到喜庆之日的必备物。民间的各种纪念活动如:花会社戏、行业聚会、新张开幕、寿诞之日、婚丧嫁娶,以及球赛获胜,均然放爆竹。其含义也无甚局限性了。 燃放爆竹的适应范围之广,是与爆竹本身的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如前文所述,爆竹在原始时,名符其实的是用火燃竹而爆之,从而发出噼叭之声。其声音的响亮程度是有限的。到魏晋时期,大兴炼丹术的同时,发现了硝石、硫磺和木炭配合在一起燃烧,能发出爆炸的声音。人们称其为火药。这一发现,使爆竹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人们将配制好的火药装进竹筒内,燃放起来,比只爆"竹"响声大多了。这种新产品称之为爆仗或炮仗。到了宋代,造纸术和火药的制做不仅普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于是出现了用纸卷成的爆仗。把单个爆仗连在一起,点燃后逐个自动爆响,称之为"鞭"。因此又有了"鞭炮"的名称。当时出现了不少制造爆仗的能工巧匠。不过《事物纪原》的作者高承认为,三国时的大发明家兼巧手马均始制爆仗,是制造炮仗的祖师。无论怎样讲,宋代是爆竹得到大发展、大提高、大普及的时代。许多古籍记载,宋代都城开封,大街小巷都出售爆仗、起火等。 8OYw72&  
从明清到现代,爆仗不断改进,品种相继增多,所售制品琳琅满目,统称为花炮。归纳起来,可分三大类,即听响的、观花的、连听带看的。 爆竹之原起是听响的,发展成爆仗有"麻雷子",其响单一。继之有双响或叫"二踢脚",第一响炮仗本身只燃半截,声音较沉闷,待把另半截送上天空,在空中一声爆炸,响彻云霄。小麻雷子连在一起称"鞭"、有"小鞭"、"寸鞭"、"闪光雷"、"洋鞭"等。每挂有500头、1000头、5000头、1万头不等。其中还有"鞭里加炮"等名目,即在每间隔一定数量的响鞭之后,出现一声大响。由"二踢脚"发展出"炮打灯"、"炮打双灯"、"飞天十响"等。甚至现在国家庆典所放的礼炮也是爆竹的衍生物,只不过引发方式不同罢了。 供观看而无响声的一类,统称为"花",最早起源于宋代的"起火"。同样用纸卷火药,燃点后不发声,只喷火,由于反作用力的关系,"起火"本身边喷火、边飞起,直上天空。原始的"起火"很单调,只不过喷火钻天而已。但不要小看它,它可是我们现代航天火箭的老祖宗呢! "花"中有一种状如泥人,内装火药,头顶上有一小孔,点燃后喷出火花,金星四溅,俨然一株火树。火药燃完泥人之壳犹在。因泥人常被塑为老头形,故俗称"老头花"。小型花有"滴滴金"、"耗子屎"等,小孩燃玩此物,危险不大。由于造型的不同,还有"太平花"、"盆花"、"八角子"、"葡萄架"等。现在礼花厂所制产品外型更加美观,有坦克车、汽车、手枪、金鱼等。如今每年国家庆典焰火晚会上所放之焰火,堪称集花类之大成,五光十色,漫天飞舞,壮观之景色历代所不及。 连听带看的叫放"盒子"。"盒子"照例要多层燃点,由几层至十几层不等,每层都爆出不同的人物故事,极为奇妙。如果放大型的"盒子",需先用杉篙搭好架子,把"盒子"吊在上面。第一层一般是吉祥祝福的内容,如"万事如意、恭贺新禧"之类,接着是"和合二仙"、"福禄寿"等,以后每层可放出一个故事的一个场面或者连起来是一出戏。盒子连续落下,场面连续演出。 大型盒子的种类很多,有的制成"花牌楼",额坊、明楼俨然,可高及数丈。牌楼下面陈列狮虎等动物,呈百兽庆寿状,有的制成飞檐流角的凉亭,亭中有美人,称为"八角美人亭"。 8OYw72&  
"烟花城"可算是盒子中之精品了。它被制成一座小型城池,有四门、雉蝶、刁斗、旗竿、桥梁等,城上垛口、敌楼中还有兵丁把守。燃点之后还有许多变化,如桥梁落下,生出莲花等。这种巨型制品,是综合了炮、花、盒子的特点于一身,因耗资巨大,已不多见。不过,如今焰火晚会上的新产品,具有更壮观的景象,以"葵花向阳"为例,花炮打向天空,尤如一个个小流星,继而炸开为葵花,每个"葵花"当中一片金黄,周围是绿色,每个"葵花"直径有数十米,众朵"葵花"齐"开放",景象雄伟,令观者欢欣鼓舞。可见燃放爆竹花炮的历史,也是我国火药技术的发展史。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六)祭灶 8OYw72&  
8OYw72&  
祭灶是老北京人年前的一项重要活动,亦是新年将至的信号,影响之大,涉及各家各户。届时鞭炮齐鸣,气氛浓烈,有"小年下"或"过小年"之称。 灶王是何神灵?老北京人又如何祭祀呢?灶王的名称很多,有"灶神"、"灶君"、"灶王爷"等。在民间,除了少数"教民"之外,差不多每家都供"灶王",而且称他是"一家之主"又称"司命主"。这位"司命主"是谁呢?历来说法不一,而且释、道各家中又不见经传,看来他是一位民间传说中的所谓俗神。所以各家记载不大相同。如下的说法具有典型性: 《淮南子》记载:三皇五帝中的黄帝作灶,炎帝作火。他们死后,作为灶神。殷代的灶神据说是一位老太婆,专管人们饮食之事。《吕氏春秋》记载,炎帝的辅佐之神是祝融、祀灶,亦即灶神之意。"五经异义"说,灶王爷叫苏吉利,灶王奶奶叫王搏颊。《庄子》中有"灶有望"的记载。司马彪注:"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8OYw72&  
《酉阳杂俎》说,灶神叫隗,貌如美女。还有人说灶神叫张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个女儿。其职不但管饮食,还管生死祸福。《封神演义》上说,姜太公封的灶神名张奎,灶王奶奶名高兰英。民国初年,市面上有"善书"《灶王经》流传,其中有"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之句,所以民间有"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的谚语。 上述灶君属于有"据"可查者。至于传说中的灶王爷,就愈加纷纭了。而且褒贬不一,有的说灶神之心既贪且黑,有的说他是个赌徒恶棍;有人说灶王爷是个穷烧火的,而灶王奶奶却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女儿。以此论下去,灶王爷就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婿了。无论如何"灶"既是"神",人们就当祭之。汉宣帝时,传说有个叫阴子方的人,他做饭时见到了灶君,于是杀黄羊祭祀,从此家运亨通,子孙都做了大官。后来人们也奢想灶君赐福,于是纷纷祭起灶神。又一传说,穷苦出身的灶王名张仁,夫人名李义,张仁打柴,跌断了腿,其妻为财主家做工奉养丈夫。后来张仁被烧死在财主家的柴房中,李义为纪念丈夫,在灶头上立供牌。李义死后,其子张诚在供牌上加上母NFDBE李义之名,每年腊月二十三张仁生日时,张诚都要将父母爱吃的糖果之类作供献……。 8OYw72&  
传说中的黑心灶王名张郎,富贵后遗弃贤妻丁香而另娶妓女海棠,后来张家失火,张郎讨饭无意至前妻处,谢"大娘舍饭",穷困中误认前妻为大娘,羞愧难当,钻进灶中而死,后来被玉皇大帝因同姓而连宗,封他一名灶王,人们尽管对张郎的为人不满意,既然为"王",也只好每年在他死的那天--腊月二十三日奉祀一次。 祭灶活动原为"纪灶",是纪念的意思。炎帝在五行中属火,为火官,主南方,夏季之神。人们为了纪念用火熟食的先神而祭祀,所祭灶神的时间在夏季,即《抱朴子》所说的"孟夏可以祀灶"。至殷代,传说中的主管饮食的老太婆为灶神,其形象比较具体了,周代以祝融为灶神,有明确记载,灶神亦由男性取代了女性。春秋战国时期,其纪念性的含意并未改变。迷信成份的加入,始于汉代,也就是如前所述阴子方在腊八见了灶神,并用黄羊祭祀而富贵之时。这时期灶神的地位由于被道家利用而有所提高。祭祀之日为腊八。这些与汉武帝迷信丹术是分不开的,虽然用炉之灶与民间做炊之灶是两码事。唐宋时期的祭祀灶王与现代区别不大了。清代的众多记载中,所描述的祭祀场面几乎一直沿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被供奉的灶王偶像亦有沿革,先是由红漆木板或红纸上面写字而成,一般写"司命神位",写全称者则是"九天东厨司命张公定福府君之神位"。无论是写字或是发展成木版印制的灶君像,其佛龛两侧配以对联,诸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横批则是"一家之主"。 8OYw72&  
北京人祭灶的仪式并不复杂。所供的灶君《纸像》有二种。一种叫"金灶",是常年奉祀之神像有双座和单座之分,如果奉祀人无配偶,则只供单座像。"金灶"虽系木刻版,但水彩印刷较精制,上部还印有当年的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另一种叫"烧灶",某些大户人家平时不供奉,只在腊月二十三日临时"请"来(不能说买),举行仪式烧化。烧灶的刻版和印刷比"金灶"显得粗糙了。 无论是祭"金灶"还是"烧灶",其仪式都很简单。在腊月二十三日晚一更左右,由一家中的男主人主祭,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其实并不太严格。此时妇女要用净泥涂饰炉灶,叫"挂袍"。供品有关东糖、糖瓜、南糖及凉水一碗、草料一碟,为灶王爷之马而备。还有专门为祭灶制做的小羊油红腊,上香以后,按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同时口中有祷词,无非是"上天言好事","好话多说,坏话少讲"之类。然后用糖稀往灶口一抹,或将一块糖投入灶中,用意是粘住灶君之口,谓之"粘灶"即少说话,即便说出话来,也是甜言。还有酒糟涂抹灶门,叫"醉司令",让灶王酒醉,也是少说话的意思。香尽之后,取出香根,与揭下来的纸像及草料等一同烧化,将凉水泼在地上,大礼告成。灶王爷今夜送走了,只等除夕夜再接回来。 从礼仪形式上分,还有"阔祭灶"和"穷祭灶"之分。王公府弟、巨贾宅门为了排场,供品相当丰盛,还为灶王爷糊纸活,有升天用的车马等,而小户人家只在灶台上放碗凉水,烧三炷香,磕三个"素头"后,把灶王码一烧,亦算礼成。 关于祭灶还有许多相关内容。祭灶日期,沿袭下来有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明代之前以二十四日居多,逐渐改为二十三日。北京有"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之说。有些地方还分二天进行,二十三日夜"祭荤灶",用鸡鸭鱼肉,美味佳肴为供品,二十四日"祭素灶",供品用水果、瓜子及点心等,但无论荤祭还是素祭,都少不了糖瓜儿。 北京风俗,商号有"三节结账"的规矩。从祭灶开始,各商号派人各处收账。还不起债者四处"躲债",一直到除夕夜才不再讨债。于是北京有"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包饺子"之说。 8OYw72&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这一活动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东北满族同胞的跳神祭礼中也有祭灶的内容,也可属于"跳"的范畴。而且当地特产麦芽糖,成为祭灶的专利品,称为关东糖。 "打灶王"是一出戏剧的名字,该剧的出现,说明我国各地区的人民并不是都相信灶王爷的。戏中将灶王扮成贪嘴的小丑无赖。极尽讽刺之能事。文人著作中如顾张恩的《土风录》,陆龟蒙的《祀灶解》等,均有讽刺灶王记述。
8OYw72&  
8OYw72&  
离线水中蝶衣

发帖
1294
蜂蜜
83087
威望
4
宣传贡献值
151
交易币
0
好评度
42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1-15
RE: 喜迎新春!(我们一起进入倒计时!)
8OYw72&  
8OYw72&  
8OYw72&  
(七)贴门神 8OYw72&  
8OYw72&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北京的腊月市上一过了"祭灶",就增添了售门神的摊点,等着筹办年货的人们来"请"。门神的含意、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延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初人们贴门神是纪念性的。纪念为人类发明房屋、躲避风雨的圣贤。由于房屋宅院有大小,住户人家有贫富,于是出现了门神与户神,但含意相差不多。久而久之,贴门神的含意逐渐由纪念性变为保卫性,保卫该家平安。 现在已没人贴门神了,但是近年来学术界中探讨,考证"门神"者又有萌起,人们对门神的概念也愈来愈清楚了。 8OYw72&  
8OYw72&  
门神是谁?又是怎样沿革的呢? 门神是"神",自然来源于神话。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门神的形式和内容又有极大的差异。门神到底是谁,说法纷纭。 《山海经》中记载说,在沧海中有一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的支干屈蟠3000里,在支干的东北方向叫鬼门,是众鬼出入的地方。这里有二个专门管鬼的神人,一个叫神,一个叫郁垒,他们见到恶鬼就用苇索绑起来喂老虎。《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说神和郁垒是同胞兄弟。《国策·齐策》中记载说二神的名字是与和郁雷。 与上述神话大同小异的故事,记载于晋代郭璞的《玄中记》中。只有山名桃都山,山上有一只天鸡,专领鸡鸣。下边有二个神,左边的叫隆,右边的叫舕,专除恶鬼。有关这类记载的还有蔡邕的《独断》,张衡的《东京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等。 受上述神话的影响,人们每逢过年时,用桃木梗刻成二个人形象立在门旁,也有的把公鸡毛和苇索缏在一起,用以守门镇宅。后来就用两块桃木板,写上二位神灵的名字,这就是"桃符"的来源。再往后,用纸画两个人,贴在门旁,就成了门神了。 8OYw72&  
8OYw72&  
门上所画之神的形象也不统一。唐朝时说门神是秦琼和尉迟恭,这是唐太宗封的。据说皇帝请这二位守门能睡安稳觉。于是请画师把他们的像画下来,贴在门上,充当门神,左边的叫"门丞",右边的叫"户尉"。 宋代的汴梁城内王公府第所贴门神是外来神,画的是佛教中"四大天王"的"番像"。南宋时,印刷术有了进步,那时所制的门神又变成了传说中专门吃鬼的钟馗。据说因为唐玄宗做梦,见到大鬼吃掉了来偷香囊和玉笛的小鬼。问大鬼的名字,说叫钟馗。醒后,命画师吴道子按梦中形象画出来,代为门神。 明清以来更是五花八门,如河南的门神据说是三国中的赵云和马超。陕西的门神是孙膑和庞涓,甚至有小说中的金镖黄三太和盗九龙杯的杨香武。河北冀中一带贴上演义中的薛仁贵和盖苏文来保卫家门,也有贴西羌猛将马超、马岱父子二人的。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出现以"门童"代替门神的现象。所谓"门童",实际上是杨柳青印制的年画罢了。 北京人贴门神,大多沿用唐太宗时传下来的秦叔宝和尉迟恭,俗称"白脸儿"、"黑脸儿"。这是二张木刻板画像,身穿甲胄,威武庄严。两张像贴在没有"门心"的大门上。二位神灵虽是北京人的"家宅六神"之一,却每年无尝地为该家服务,因为北京人从来不给门神上供。 8OYw72&  
8OYw72&  
北京的门神由于贴的地方不同,大体上分为三类。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的称为"大门门神",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贴在小街门上的有二尺来高,一尺来宽,称为"街门门神"。这两种是"黑脸儿"和"白脸儿"形象,都拿着槊钺,非常威武,左边贴"白脸儿",右边贴"黑脸儿"。还有一类是"屋门门神",也是黑白二神,并出现坐像。有的在屋门上贴"麒麟送子"以取吉利,亦可列入门神的范畴。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八)贴春联 8OYw72&  
8OYw72&  
春联又叫对联、门对、门贴。过年时,各家的街门、屋门的门框上,都贴春联,门楣上还要贴"横批"。有文化人的家庭自己写,一般人家可到大街上去买。 腊月二十以后,大街两旁出现不少"对子摊",贴出"书春"、"换鹅"、"墨缘"、"以文会友"等招贴。摆这些摊儿的都是些书法能人,借机大显身手,一般说来不为赚钱,以消遣和新春助兴为主。当然也不乏一些落拓文人写些对联,得点润笔为办年货贴补家用。还有一些是有点书法基础的青年学生,借纸学书,增加更多的练写机会,确是好事。 春联是从桃符演变来的。上文提到神、郁垒二神所在的度朔山上那棵枝干3000里的大桃树,是神捉鬼的地方,于是桃木就成了"避邪"之物。最早的门神像是以桃木刻成的,后来改成桃木板或桃木条,称为"桃符"。至于桃符变成春联,据说是始自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后蜀孟昶在明德二十七年(964)的除夕,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新年献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人们开始在过年时写吉祥话于桃木板上,逐渐成为春联。似乎孟昶所写的是一副最早的春联。另一说法(据黄休复《茅亭客话》载)是五代后蜀每到除夕,各宫门给一对书有"元、亨、利、贞"四字的桃符。太子在自己的策勋府门口的桃符上题写了"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字,认为这是最早的一付春联。宋代过年写春联逐渐增多,在《宋史·五行志》、《梦梁录》、《癸辛杂识》等古籍中都有记载。 8OYw72&  
8OYw72&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第二天他微服上街检查,看他的命令兑现了没有,果然家家有春联,而且内容不乏佳作,心里很高兴。忽然见一家门首两框无物,一打听是个阉猪的人家,不会写字,未及请人代笔,于是朱元璋NFDBE书一副赠之。该联奇巧、幽默、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符合主人身份,成为历来"名对儿"。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联虽不错,但是如果以此认为春联始于朱元璋,未免欠妥。 春联发展到清代,已不仅限于过年时才贴,应用更为普遍,名称也不只叫春联。如婚嫁时贴"喜联"、"贺联"、"婚联",办丧事贴的叫"挽联",寿诞时贴"寿联",朋友之间互相答赠,称"答赠联",宅第大门称"宅第联"、堂屋中悬挂"中堂联",以及各地风景名胜处多有"名胜楹联"等等。 贴对联也有一定的规矩,一般人家都贴红对,有丧事"守制"之家的哀挽,则是一副蓝对子。并用蓝纸写"守制"二字贴在门口。北京的"内廷"及王公宗室之府第门,照例使用白纸再加红边、蓝边。一般的宅第联是镌刻在门扇上,是永久性的。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九)买年画 8OYw72&  
8OYw72&  
8OYw72&  
  买年画也是过年准备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年前的卫生扫除,旧年画已揭去,需要另贴新图,使人耳目一新。 细究起来,贴年画与贴门神有密切关系。唐代出现了雕板印门神的技术,到宋代逐步演进成印年画。源起无非也是为祈求平安吉祥之意。后来,其内容才逐渐丰富起来。据说,现存最早的宋版年画叫《四美图》,亦叫《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年画有着色和套色之分,到了明代末年,我国的年画出现三大派别,即天津西郊"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和山东潍县年画。北京人所贴的年画大部是天津杨柳青年画,故亦称"卫画"。 卫画大约于明代万历、崇祯年间,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才兴盛起来,源起于民间手工点染,是农民的副业,后来发展到专门制作年画的作坊。其工艺主要是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形式。有娃娃、仕女、民俗、戏剧、花鸟等。其中以仕女、娃娃最受人喜爱。过去的年画中,糟粕不少,宣传封建迷信等。其健康内容主要包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福禄寿禧、吉庆有余、平安如意、家庭美满等。 "卫画"传到日伪时期日趋衰落,胜利后才逐渐复兴。 8OYw72&  
8OYw72&  
  新中国成立后,年画作为一种艺术品,得到了迅速发展,题材也逐步扩大。人民政府为发展杨柳青年画,于1959年在天津成立了专门画店,并着手研究工作,除了挖掘传统外,又增加了现代化的航天、探海等新内容。画店整理出版了四册年画专集,名为《杨柳青年画原作合订集》、《杨柳青年画选》、《杨柳青红楼梦年画集》等,其中有的画册销往国外。 北京售年画有二种形式,一种是"画棚子",在腊月市中是一种专门的行业。各繁华地区支搭席棚,棚内拉起许多细绳,将各种年画挂在上面,任人欣赏。每张画的角上贴着一个号码,遇见喜爱者,将该画号码告知售者即可。另一种是串街走巷卖画的。用一个大包袱一背,沿街唱卖。这种卖画的可以请进院内,如您有空暇,可一边晒暖,一边看画。卖画的一张一张地翻给您看,决不嫌麻烦。看过之后,您买上三五张,他就心满意足了。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十)岁末杂务 8OYw72&  
8OYw72&  
新年到来之前,除了置办年货外,还有许多劳务方面的工作要做,这些工作中有的是属于搞个人和环境卫生的,有的是属于美化装饰方面的,有的则是属于迷信活动方面的。精华糟粕并存,总之,生活内容骤然多起来,显得繁忙、热闹、增添了节日气氛。 8OYw72&  
8OYw72&  
老北京人一般要在腊月二十四这天做一次彻底的冬季大扫除,叫"扫房"。平时可能因为忙于生计,无空搞卫生,为了迎接新年,需要除去一切废秽之物。房子扫清,窗明几净,再贴上新年画,确实令人赏心悦目,京谚有"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之说。 8OYw72&  
8OYw72&  
腊月二十五日,是上帝下界人间视察的日子。因为二十三日,灶王已上天奏明了人间一年的善恶,所以二十五日这天上帝要NFDBE自下界来稽查,北京人管这天叫"稽善恶"。因为京城人们在这天都非常小心,起居谨慎,不乱说话,惟恐被上帝"稽查"了去。大人们都管教孩子,不要骂街,惟恐招来祸端。这一习俗显然是迷信活动,后来不被人们注意了。比祭灶淘汰的还早一些。 8OYw72&  
8OYw72&  
自二十五日到除夕这几天,称为"乱岁日"。因为灶君上天了,上帝也稽查过了,人们思想上的负担就去掉了,身心都觉轻松。于是就把乱岁之日称为"百无禁忌"。民间多数在这几天之内办理婚嫁之事。 8OYw72&  
8OYw72&  
平时多么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也要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洗澡,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在环境布置方面,除了贴门神,年画外,还要贴"挂钱",也叫"挂千"。挂钱有细制和糙制二种,细制的是用红毛边纸雕成,糙制的是用红灯花纸雕成,一般长一尺左右,宽五六寸,中雕"吉庆有余"、"四季平安"等吉祥语,因四周的图案是制钱形,故称挂钱。称"挂千"者一是谐"钱"音,二是有千、万之多的含意。 8OYw72&  
8OYw72&  
清代满人在祖宗供板上贴白挂钱,镂刻满文,庙宇贴黄挂钱,"守制"之家贴兰挂钱。贴挂钱除了预祝招财进宝、来年发财之意外,实际上是一种点缀品,渲染节日气氛。 贴窗户眼儿和窗户花儿是老北京四合院的一种独特装饰品。老北京平房的窗户都是木制窗楞儿,夏天用纱布,冬天用白高丽纸糊上,屋内外隔着一层窗户纸,互不得见,很不方便。 后来在一个窗楞上安一小块玻璃,内侧再贴一块活动窗户纸,或用一块小布帘,这样屋内人看屋外就方便多了,这块小玻璃叫"窗户眼",腊月市上有售。 所谓窗户花儿,是一种具有地方色彩的剪纸艺术,也有大小之分,大的有人物故事,如"张果老骑驴"、"莲生贵子"等,小的有小猫、小狗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一般都用红毛边纸雕剪而成。这种艺术图案是专为贴在白色窗户纸上用的,故称窗户花儿,每当扫除之后,换上新窗户纸,再贴上窗花儿,白纸红花,醒目异常,颇有岁时一新的味道。 8OYw72&  
8OYw72&  
贴"道有"也是准备过年的一项装饰工作。"道有"也叫"金钱到有"或"到酉"。"道有"是用黄表纸砸雕成小黄钱形,然后以9个为一副贴在一张三寸来长,二寸来宽的小纸帘上,下面剪成燕尾形,再用红纸剪成一个小方块,印上金粉福字,贴在上端。"道有"可贴之处极广,如各种器物、车马、工具、钱柜、幌子、售物摊边沿等。 年货置办齐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装饰布置也完成了,到此时为止,年前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8OYw72&  
离线水中蝶衣

发帖
1294
蜂蜜
83087
威望
4
宣传贡献值
151
交易币
0
好评度
42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01-15
何谓除夕
  除夕是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春节的前夜。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在我国民间普遍重视次日,被成为“年关”。旧日,工商业者视端午、中秋、除夕为一年中之三大节关,每个节关都要结算帐目,而以除夕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来往帐,核实盈亏,规划来年。中国传统风俗,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实为一个传统佳节。 8OYw72&  
8OYw72&  
“除夕”,义谓旧岁至此而除夕,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梦梁录》卷云:“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 家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 ,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话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图面,跳舞于市,行古 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 皆封,爆竹、 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8OYw72&  
8OYw72&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燕京岁时记》:“凡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8OYw72&  
8OYw72&  
8OYw72&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