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8
有人说,去乌镇应该选择微雨细飞、杨柳垂烟的三月,那时的氛围和意境,会让你体味到江南水乡飘逸宁静的别样风情。我不知是不是真的这样,但我是在七月,这个躁动而有些忧伤的季节,走进乌镇的。那一刻,我不知该如何形容眼前的乌镇,七月的阳光直率而又热诚,把乌镇的每一条青石板,都烤得吱吱作响,带着遮阳的花伞,仍能感受到光线强劲的辐射。此时,想起那个结着淡淡忧怨的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步履轻盈地走在小巷里,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不过,七月的乌镇少了一份三月的柔情后,却多一份七月的野性,那种狂热的固执是任何一个季节都无法体味得到的。 L&|^y8
尽管是炎热的七月,但游乌镇的人还是很多的。从逢源双桥到茅盾故居,从腊染店弄到汇源当铺,人们在汗水和骄阳下意兴澜珊地走着,在叹息烈日的同时,更多的是一份对江南水乡的眷恋。有着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是水陆交通重要地段。镇内河道如织、石桥纵横、高墙深巷、水阁飞檐,到处呈现典型的水乡景致。都说,江南水乡是以水为灵魂,桥为脊梁。在乌镇,水象流动的云彩,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潋滟的水波闪烁着细碎的光泽。有游人坐在乌篷小船上,自弯曲的桥体下闪出,年轻的小伙子划桨摇橹,不时洒落的笑声惊溅在水面上,灵动已极地搅起一湖水波。石桥更是乌镇的特色,我记不清有多少座桥,但每一座桥形态各异,古朴典雅,各具特色。站在桥上,看垂柳飞舞的河岸上一间一间精巧木房依水而立,三三两两的游客撑着花伞,不时回头远眺或停步细端,偶尔还会闪过几个穿着白花蓝底腊染土布的衣香人影,在绿水石桥巷陌之间跃动。此时此景,不是一种语言也不是一张相片解释得清楚的。它使人不由得想起那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此番景象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也许这就是水乡乌镇的魅力所在 。 L&|^y8
乌镇自古繁华,民风质朴,除了小桥、流水、人家之外,更多地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与文化气息。自宋至清,这里出了161名举人,其中进士64人。这可能是它的历史最悠久,文化最发达的缘故。想象着这千百年来,那些文人才子坐在乌镇的小院里,看花开花落,听风过竹摇,然后编写历史。想必茅盾先生就是吸取了这里的灵气,才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吧。其实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树一枝都有着各自的故事,那些故事有着历史的厚重和不朽的史篇,就连那棵独自寂寞的银杏树也有一段惨烈而悲壮的故事,说得是一位叫乌赞将军为了守候这一方山水,被叛军乱箭射死的英勇事迹。踩过青苔暗印的石板路,在曲折回廊的古旧老屋里,聆听过世事沧桑和风风雨雨后,不由得感叹乌镇在经历了千年后,依然不改初衷地演绎着它的古朴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L&|^y8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人更是热情好客,走进一间建筑在河水之上的农家小客房里,主人不仅介绍了那些乡土特色的芝麻糊,米糕,还特地推出散发着凛冽酒香的乌镇三白酒,不停地招呼我们喝一杯清冽的白酒,来解一下炎热的暑气,我们就坐在这个依水的小客房里,一边喝着有些辛辣的白酒,一边绕有兴趣地听他说起天南海北的一些客人有趣故事。记得他还问我们,看过《似水年华》这部电视剧吗?其中的很多场景都在乌镇拍的,口气里有着一种自豪和满足,我虽然没看过这部电视剧,但我想能把乌镇作为一个场景,一定是一部散发着千年古韵的电视剧。乌镇人的生活平静而流畅,看着他们的,我明白了一些平时无法想到的道理,静静地守候自己的空间,然后从容地感受来自各个角落的故事,那是一件很美的事。临走时,不知是为了这位热情好客的主人,还是对他的三白酒有着无限的眷恋,好多人都掏钱买几瓶乌镇三白酒,拎着这些包装精美的盒子,踏过百年的悠长石板路,穿越在夏日风情的曲幽小巷,每个人的脸上多了一份满足和笑容。 L&|^y8
七月的乌镇自有它独特的风情,游了半天就要匆匆离开了。听人说,乌镇的夜晚更能吸引人,那种独居阁楼感受夜晚的灯笼高挂,倒影在平静河水里微微荡漾的夜色,我是没法去体味了。但七月的乌镇就如同夕阳余晖下光影,已渐渐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有些事可以在时光中消逝,但乌镇作为我人生途中的一个旅点,将是我不会遗忘的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