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D
很久以前看琦君的书,看到一句话:“与肩挑贸易,勿论价格”。当时年纪浅,一心眼儿全是自家的小情小爱,对这句话并无多少想法,奇怪的是我倒记住了,且时时在脑海里盘旋。也因了这句话,每每于大街小巷看到那些游走四方的小商小贩们,总会多看几眼,稍停一会儿,有可能的话,跟他们买些东西,寒冷的冬日,便于他们的手中讨些温暖;焦渴时许有几个桔子,亦能给我带来一丝甘甜。久而久之,在这小小的城中,竟也能认得几个商贩,有一天之内在不同的地方碰见几回同一个人的境况,这时我便微微的笑了,在心底。就好象路遇一个街坊一样,有些许温情。 b$%W<D
若论小商贩,我接触最多的,格外注意的,是水果贩子。原因有两个,一是爱吃水果,常常跟他们买,二是从前自家是种水果的,也有过客串卖水果的经历,所以格外留心了。买的多了,虽然他们都是流动的,但久而久之,也会看出点门道来,其实是有比较固定的卖点的,比如,步行街口,菜市门口,大桥边上,都是人流量大的地方,一二三四五,装满水果的篮子一字儿排开,上班去的时候会看到那几个人的顺序,下班回来,还是那个顺序,或者有人走掉了,有人补上,总的顺序却是不差的。没有研究过他们内部曾因为竞争怎样的较量或协调过,但现象本身,已足够有趣。 b$%W<D
有人说,夫妻往往越长越像,这话我信,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但是如果我说,你跟你常接触的一样东西,比如水果贩子跟他贩的水果,会越来越像,你信不信?小城里有挺多卖香蕉的,有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个怪现象,从单位到回家的路上,一路上碰见了好些个卖香蕉的中年妇女,长得都挺像,开始还使我误以为是同一个人,一色儿的香蕉一色儿的表情,弯弯瘦瘦的身材。莫不是见鬼了?我想了好久想不通,难道她们是姐妹,那也没有那么多的姐妹呀,直到有一天,无意中脑子灵活一闪:呀,原来她们都长得像香蕉呀,那样她们彼此不也相像了么?为这个理论,我大大的得意了一通。 b$%W<D
说起卖水果,简单,也不简单,小的时候,家里种过葡萄、草莓、桔子各色水果,尤其对卖葡萄和草莓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这两样东西都不好运输保存,要卖相好,卖出好价钱,颇费些周章。那时家在乡下,深夜里困得前俯后仰还要分挑水果,按水果的档次分别放进不同的箱子里,葡萄全看外面那层薄薄的白粉,极易被揩掉,揩掉就烂糊糊的一副死相,不好卖了,因此分拣时要格外小心,堆放也有技巧,要码得实实的,否则路上车子一颠,水果会沉下去,相互摩擦,烂得更快。我真是佩服现在的小贩们,无他,因为他们的水果卖相实在好,比我家从前卖得那些要好看多了,尤其是草莓,那么脆弱的水果,本地大多是从临海运过来的,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呢!有一次从临海坐车回家,路边有一对夫妇模样的人守着两筐草莓招手等车,一车的人眼睁睁看着刚从田前睡醒的两筐小红胖子,颤悠悠在夫妻俩的肩头晃了一路,啧啧感叹:真是不容易! b$%W<D
是不容易,有时候是苦劲儿,也有的时候,是巧劲儿。就比如说吧,卖水果的,通常早上价格高,傍晚价格低,道理很简单:傍晚的货差,过夜的更卖不出好价钱了。所以能保持水果的卖相,就很重要了,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多数的走街贩子都有一些自己的小窍门儿。比如,水果上面盖些叶子,既好看(他们也很懂得产品包装的呀),又能挡着阳光灰尘;身边常带瓶水,做什么用大家都明白;我有时纳闷,这么大一个篮子,看东西都装得高高的,少说有个三四十斤吧,怎么巡检的人一来,一个个拎起来就跑,跑得那叫快!总有一天看明白了,原来,篮子的底部是空的!只在篮子上面搁一块泡沫,水果就是浅浅得搁在那泡沫板上的一层。这样做起码有几个好处,第一,东西少,不易挤压,挑挑检检的损耗少;其二,沿街叫卖,拎起来省劲儿,其三,真要被巡检的人给扣了,那个损失也少!我不知道第三层理由占得比重有多大,但有句话诚然不错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仗!我看不出这样沿街卖水果的小贩于我们这个社会有什么大破坏!我也不想为了半斤一斤的草莓葡萄就要兴冲冲的赶到指定的大老远的水果市场,去跟那些财大气粗的批发商们抬杠。沿街的叫卖古而有之,市场的规范原来就不是形式上的要求,生存下来,才是硬道理!他们懂得生存,懂得于适当的度里,跟政府来个略有狡黠的藏猫猫,一有风吹草动,轰然无声作鸟兽散,有时我还在低头挑水果,一抬头他人已跑没了,等我手里拿着还没挑完的水果茫然抬起头,才会听到远处有市容执法大队的车喇叭,他们比我可敏感多了,这完全是经验与教训的结果!当然,也有敏感过头的时候。记得一天下午,从一个蹲在银行门口的小贩那儿买大枣,刚停好车,他却站了起来,拎起篮子就要跑,我说你跑什么?他迟疑了一下,笑笑站住了,继续开卖。后来他自嘲似的说:“我真给吓出毛病来了,刚才来了个大盖帽,我以为是来查我们的呢,后来一看,是来这银行里接他的老婆的吧,瞧,他们已经走了。”我顺着他的手一看,的确,有一个穿着工商局制服的男人开摩托车走远了,后面坐着差不多年纪的女人。 b$%W<D
我想起一个故事,大约是讲清乾隆年间名臣刘墉的,讲他被贬当地方官时,有一回当地一个盐商捉了一个走私盐的农民到堂上来,那农民也是穷的没办法才铤而走险。刘墉不动声色的听完告状,下得堂来,围着那跪在地上的农民走了一圈,说:“你的腿有毛病!”这个农民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如实回答:“老爷,我的腿没毛病!”可是老爷固执的说:“就是有毛病,要不然你走两上步给我看看。”农民果然站起来走了两步,可是老爷继续摇头,“不行,要跑起来才知道有没毛病,你到大堂外面跑起来,跑快点!”农民迟疑了一下:“那我跑啦!”老爷说:“快跑啊!跑啊!” b$%W<D
这个贩私盐的农民就这么跑掉了。 b$%W<D
大道理人人会讲,什么流动摊贩影响市容市貌啦,导致税费流失啦,缺斤短两啦,质量问题啦,听起来挺有道理!做起来却为什么这么不讨好?既讨了商贩的厌,其实于消费者也没什么实际的好处,老百姓不喜欢!也许我们应该回头去看看几百年前的封建臣子,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他或许并没有学过公共政策,他的作法在当今的制度执行者眼里或许是一种中国文人的小聪明小把戏,但我不这么看,“强政府,弱百姓”,千百年来乃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现象,直到今天,老百姓对于政府而言,从来都是弱势群体,什么样的制度,真正在制定时体现了老百姓的意志?如果我们无法给予老百姓的真正的参政议政权,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执行时体现一下这种刘墉式的人文关怀? b$%W<D
扯远了,扯回来呗,若说小商小贩真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我自己这一关也过不了了,我会说,我自己还是弱势群体呢!我可是吃过几次他们的亏!还是卖香蕉的老太太,有一回买香蕉的时候,记得清清楚楚,挑了成串的放进袋子里,可是回家一看,呀,袋子底居然有稀巴烂的三个香蕉!!!这是怎么一回事?这种事儿,遭遇过几次傻瓜都会想明白的,下次再注意看,他拿袋子时,会躲躲闪闪的,不把整个袋子抽出来交到你手中,袋子里早就塞好了烂东西等着你了,只不过留了底部在篮子里,上面盖点东西,一般没有吃过亏的人就不会注意到。这些小伎俩,实在算不得大奸大恶,可是使起来叫人气愤,甚至于完全忘记了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辛! b$%W<D
冬天啦,真的不愿意在外面多呆,天又黑的早,下班时随着人流往回赶,华灯已初上,薄暮里人人心里都盼着家里那支温黄的灯,若此时有风有雨,这种期盼将更为炽烈,可是这时候你若稍驻驻脚,慢慢车速,你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马上走到这温黄的灯里去:街边熟肉铺子的老板娘夫妇,用冻红的手在给你片鸭子;炸臭豆腐的中年女人,脸色跟炸过的豆腐挺接近,已经算不上西施了罢,在风里笑呵呵地忙活着,一边数一块一个的钢蹦儿!箩筐里还剩最后一把豆角的老汉,一边咳嗽一边用混浊的声音喊:自家地里的哎,本地豆角噢…… b$%W<D
b$%W<D
第一次在这儿安个小家,今夜有雨敲窗,就发一篇近期写的一肩风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