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天又阴沉了下来,进了腊月就总象要下雪,却总又下不来,灰蒙蒙,雾蒙蒙,到弄得人的心情凭添了几分压抑。车到滁州时正是晌午时分,突然就觉得这挤满了人的列车是那么闷气,突然就不明白我为什么要挤在这里,大多的时候,我的脑子都是很清醒的,但是我依然摆脱不了这种短时间内突发的迷惘,我也明白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但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始终无法做到在没有同伴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aAB#,
就那么下了车,我没有日程,没有任务,也没有目的地,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是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一个幽灵,只是身不由己地游荡,没有同伴,没有行李并且漫无目的。 @aAB#,
先在验票处将车票签了,然后在滁州火车站外雇了辆拉客的摩的,一路奔琅琊山而去,琅琊山上有座琅琊寺,不过这个时候想去赶顿斋饭肯定是来不及了。车到山脚下,执意要下车步行,一来可以节省一些车费,二来在山道上走走,也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安静下来。 @aAB#,
滁州位于安徽东南部,和江苏接壤,离南京也就四十八公里的路程,地方小,相当不起眼,然而县城西南的琅琊山,虽说不高,却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说到这,就由不得想起从小就熟背于心的北宋欧阳修的那篇《醉翁亭记》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aAB#,
这真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了,这仙是谁?欧阳修也,一个整日喝酒玩乐的酒仙。那时候范仲淹因事遭贬,他跑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自己也被贬得四处乱跑,政治上的失意,导至移情山水,躲进一个小天地里自娱自乐,到也切合了中国文人一直以来的脾性, @aAB#,
但是就欧阳修和范仲淹他们的整体情怀和思想来说,这物化的山水又实在显得太小,他们是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文化品位上来说,他们和王安石、苏东坡一样,无疑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政治上的失意又怎能掩盖了他们那四溢的文采,相反他们那些流传千古的佳文,莫不是在他们被贬之后写出来的。 @aAB#,
琅琊山现在是国家森林公园,也因为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而名闻天下,只是醉翁亭和岳阳楼又不同,醉翁亭依山,岳阳楼傍水,同是遭贬的朝庭命官,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心境也不太一样,范仲淹的那篇《岳阳楼记》同样名垂千古,然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流露出的却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悲悯意识,欧阳修则看得更开一些,“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就颇有些“采菊东篱下”的味道了。 @aAB#,
顺着山路信步而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山林间特有的清香,空山静寂,古道上竟不见行人,和其它的名山相比,琅琊山也确实是太冷落了一点,凡稍读些古文的人,没有不知道《醉翁亭记》的,就算没读过《醉翁亭记》,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总是知道的吧,可是去过醉翁亭的人却不多,皆因为滁州地方太小,为了看一座亭子而专程跑去滁州,实在有些不合算,尽管那里集名亭、名碑、名寺、名文于一体,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可是唐宋之后,渐渐冷清了下来。 @aAB#,
所以现在的琅琊山是寂寞的,我想欧阳修做滁州太守的时候,他一定不会觉得寂寞,王安石初到安徽潜山做官时因没人和他谈学问而感到寂寞,可是欧阳修却不会,他能去琅琊山,山上有和尚,他和僧人就谈得来了,说起来,唐宋八大家里有赞佛的,也有谤佛的,而且欧阳修也是谤佛的一个,可是无论是赞佛和谤佛,他们对佛法都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他们全是佛门的居士,所以他闲暇之时就跑去琅琊山上,和寺里的僧人下棋论道,更何况他在滁州还有一帮文人雅士天天跟着他,山上的智仙和尚因他常带人上山饮酒,特意在山腰的地方修了座亭子,让他和他的一帮文人朋友专门在这里喝酒,说是亭子,可不是供旅人歇脚的那种十里长亭,而是规模很大的那种,甚至有些江南林园的味道,亭门外面正对着让泉,因这亭子是专为他和朋友喝酒而修建的,所以欧阳修将亭子取名为“醉翁亭”。 @aAB#,
我一直觉得去看那些因美文而闻名的古迹,一定要先熟读了文章,熟读王勃的《腾王阁序》,然后登腾王阁,才能领悟那种“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熟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然后上岳阳楼,方可体会那种“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的奇绝。真个是锦绣文章,锦绣河山啊,字里行间,其情其景跃然纸上,今天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这等的文章来了。 @aAB#,
数十年来,滁州因经济效益问题,始终在开山炸石,琅琊山脚下还有一家国有铜矿,对环境破坏极其严重,若不是现在想起来保护,只怕琅琊山早已面目全非,满目疮夷了。步行六里多路,就到了醉翁亭,琅琊山虽说不深,却林木茂密,山中多有泉水,其中以醉翁亭下的“让泉”和琅琊寺内的“濯缨泉”最为有名,至于景色,有了《醉翁亭记》,实在是没必要多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只是廖然数语,欧阳修却已写尽了四时之景。 @aAB#,
美景可以陶冶性情,美文可以陶冶胸怀,美景美文,人天合一,由不得不叹服中华文明的悠远和厚重。站在欧阳修门生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的碑刻之前,听空山鸟语,读千古佳句,再加上苏东坡那一手遒劲而有力的书法,真的是赏心悦目,令人心醉神迷。苏东坡的书法在宋代书法史上和黄庭坚、米芾、蔡京并称“苏黄米蔡”四大家,并且苏东坡和黄庭坚可以说已经将毛笔书法写到了登峰造极,好到什么地步呢?好到朱熹对苏东坡和黄庭坚二人开骂,骂他们将字写坏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有才气,就可以放得开而乱写,别人想和他们学,可是别人怎么能有他们那样的底子呢,结果除了乱写就什么也没有了。 @aAB#,
琅琊山,虽说没有其它名山现如今的那种喧闹,可是因为了一座亭子,因为了一篇美文,因为苏东坡的书法,因为唐宋以来所留下的几百处摩岩碑刻,珠联壁合,相得益彰,人文底蕴就这么积淀了起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酒醒之后写的,而我想苏东坡写字的时候一定是喝醉了,因为他醉后的字更好。 @aAB#,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虽说一千多年的时光已悄然流过,然而历史的沉积是那么的真实,就象我眼前所看见的苏东坡的书法一样的真实而无虚。秀丽的山山水水之间,又散落着多少才子和隐士啊,埋葬了身前的功名和孤傲,将所有的一切都留给了身后的山山水水,化作了一个个景点,让后人默默凭吊。 @aAB#,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唐宋八大家,北宋就占了六家,除了欧阳修之外,其余五家也都出自欧门,可见欧阳修成就非凡。 @aAB#,
其实冷清点也好啊,琅琊山的美妙,就在于她悠然于喧嚣之外,琅琊山是雅致的,除去欧阳修,唐宋著名文士如韦应物、李绅、李德裕、辛弃疾等都相继出守滁州,留下众多名篇佳句,琅琊山集自然山水和人文底蕴于一体,意境幽深,让人流连忘返。 @aAB#,
不禁想起了韦应物在滁州写下的那首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很多时候,寂寞和冷清也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