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霄节,总忘不了记忆中那小小的的灯盏儿。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那跳动着的小小的火苗,在家家户户的门墩儿上、灶间、水缸里闪烁着迷人而神秘的亮光。往往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与神秘的猜测。 qj6`nbZ{va
儿时,每到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会蒸一些神态各异、花样百出的灯盏儿。这种小小的灯盏儿是用一种名叫黍子又叫黄米(小米中的糯米)的谷物做成,人们把黄灿灿的黄米磨成面,蒸成窝头。新蒸出来的黄米窝头很软很粘,用手根本无法拾起,大人们往往是用双手沾着凉水,把它小心的捧出来放在盆中,然后放上适当的白面与酒,充分柔搓,直到“三光”(面光、手光、盆光)方可。将和好的面盖上厚厚的棉被,放在暖和的地方,一天过后,就会发酵。揪下一小块,放在鼻子下嗅一嗅,米香中有绵延着酒香还混杂着甜甜的味道,真是馋死人咧! qj6`nbZ{va
人们将发好的黄米面捏制成古代油灯的模样,有单层的还有双层的;更多的是用发好的黄米面捏制成兔子、公鸡、小猪、刺猥、等神态各异的小动物,在它们背上留有凹槽,凹槽里放上香油,中间插上捻上棉花的稻草做灯芯。正月十五的晚上,大人们很庄严地把灯盏一个个点亮,支使小孩子把它们分别放在大门门头、门墩的两旁;灶台上、水缸中(放在碗中在水缸中漂浮)、鸡窝旁、窗台上、面缸上等等家人认为重要的地方。每一种放置都有一种很吉祥的说法,其主题不外乎发家、顺利等意思。站在胡同口往里瞧,大门两旁的灯盏儿在微风的逗弄下跳动着,像是配合着人们喜悦的心情,也似乎是衬托着村庄喜庆的气氛。 qj6`nbZ{va
那时,正月十五的晚上,不管家中的大门小门是不关闭的,人们敞开家中的每一扇门,用灯火迎接各种神灵年后归家。大人小孩则拥出家门,走到街头去观看集体燃放焰火,顿时,鞭炮声、焰火的噼啵声,再加上人们的欢呼声响成一片,汇成一种醉人的交响,感染着街头的每一个人。 qj6`nbZ{va
焰火放完了,当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或打牌或看正月戏或荡秋千的时候,街头便是孩子们的天下。他们在胡同里穿梭般地奔跑,目的是想捡食各家门前已经媳灭的灯盏儿。 qj6`nbZ{va
黄粘米经过发酵做成的灯盏儿,经过香油的浸润,又经过灯火的慢慢灸烤,整个灯盏儿暖暖的、软软的,拿起来咬上一口,粘中带着韧劲,使劲嚼上几下,酒香米香在口中弥漫开来,直浸脾胃……这种粘香的食物是不好消化的,每年元霄节,都会有几个孩子由于贪吃这种粘香的食物而伤及脾胃。所以,元霄节这天,大人们会由着孩子们的性子,任他们玩得昏天黑地,任他们在外边疯跑疯跳。 qj6`nbZ{va
把家中点燃过的灯盏儿,重新揉在一起,再放置一天,加上泡发去核的红枣制成圆圆粘糕,然后用油煎食,稀、软、香、甜是任何面食都不能比拟的。经过再加工的灯盏儿,吃起来更是醉人。至今,我仍怀念…… qj6`nbZ{va
如今,早已见不到儿时无霄节的灯盏儿,问及家中的孩子,他们大多已经不知道灯盏儿为何物。以往元霄节那朴实的民俗已不再现,那夜不闭户的民风已不再有,那种民间的传统小吃——粘糕亦几近绝迹。 qj6`nbZ{va
也不知,何时再能尝到那飘着酒香的灯盏儿! qj6`nbZ{va
qj6`nbZ{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