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782
-
- 注册时间2006-04-17
- 最后登录2012-01-07
- 在线时间57小时
-
- 发帖9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6
- 蜂蜜1182
- 威望10
- 宣传贡献值0
- 交易币0
- 好评度6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97
- 蜂蜜
- 1182
- 威望
- 10
- 宣传贡献值
- 0
- 交易币
- 0
- 好评度
- 60
|
——读书乱弹之四:《五蠹》 ,O]AB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禹——也有人尊称为大禹,我相信人们就会联想起他的两件事,一是治水,二是禅让。用现在的政治用语来说,大禹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好领导。 ,O]AB 这两件事又是紧密联系的。 ,O]AB 大禹治水说的是尧、舜时期,夏族的首领鲧曾奉命治洪水,因治水无功,被舜杀死。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用疏导的方法,导小水入于川,导川水致于海。不仅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O]AB 禅让其实也不只是禹的事,而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说的是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首领。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首领。经过治水考验,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首领。禹继位后也先后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了皋陶、伯益作继承人。 ,O]AB 不管这两件事是神话、传说还是史实,反正在中国老百姓中影响巨大,耳熟能详,也成为典范,而且应该是根深蒂固的认识了。 ,O]AB 但近读《五蠹》却感觉所谓的禅让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大禹治水固然伟大,但大禹(包括尧、舜)禅让却并不是那么崇高了。 ,O]AB 《五蠹》其中一节云:尧统治天下时,盖屋顶的茅草、芦苇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也不作加工修整;吃的是粝、粢之类的粗糙粮食,喝的是野菜、豆叶做成的羹;冬天穿的是皮衣,夏天穿的是葛布衣;即使看门人的穿、吃都不会比这种生活短缺。禹统治天下时,亲自拿着农具耕作,为老百姓做出表率,劳苦奔波得大腿上的细毛都脱落了,小腿的汗毛都长不出;即使是辛劳的奴隶也比不上他的劳苦。由此说来,古代把天子之位让给别人的人,这是脱离守门人的生活和奴隶般的劳苦啊,所以他们把天下传给别人是不值得称赞的。 ,O]AB 听罢这一番话,真是猛然醒悟。尧舜禹自己不当领导了不让儿孙把持着这个位置,是一个聪明的选择。韩非子用现实把原来禅让所谓的崇高完全颠覆了。真理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就是那么犀利,就是那么可怕,就像小孩子喊出皇帝没有穿着新装那样。其实冷静一想,不用追溯得如此的遥远,就是当代的政治经济学里就有一条基本的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O]AB 但我们为什么总要抛弃那真实的,而去追求或者说虚拟的崇高呢。尧舜禹时期或者再往前推,整个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没有剩余产品,因此部落中的领导与下属相比也没有什么利益可得,相反只有责任,只有辛劳。就说禹当上治水“总指挥”吧。禹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在结婚第四天,就赶到工地上,和民工们一起干活儿。禹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他也没有回家。他和民工一样,穿布衣,吃粗粮,手拿工具,赤着双脚,起早贪黑,拼命劳动。禹治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顾得上进门看望。但他不得不这样干,因为弄不好,就会像老子一样被砍头。因此部落的领导只有靠大家来推选,耍滑头的可能还会推辞逃避,有责任感的可能在大家的推举下挑起了重担,但谁也不会把份苦差占着,还要让儿孙接着来承担,天下还有这等傻瓜啊。真好像现在的小学生做值日,今天我扫地了,明天就轮到你了。 ,O]AB 只是以后,禹的儿子启推翻了老子安排的继承者,夺取王位,以后也开始了世袭制。这是生产力发展了,就是说作为执政者有了利益可图了。当然,也并不排除,启一生下来就有非凡的当领导的才能和欲望,在有生之年,不弄个领导干干,会一生遗憾,死不瞑目,不但启不甘心,就是老天爷也是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有这个原因,并没有普遍意义,也只能说是从哲学上讲的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O]AB 韩非子的《五蠹》里接着说:现在的县令,一旦自己死后,子孙世世代代仍驾着高头大马拉的车,所以人们都看重他。因此,人们在让位这件事上,可以轻易地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于离开县令地位,这是由于古代和现在的物质利益差别太大啊。 ,O]AB 请注意,韩非子所讲的“现在”是什么时候啊,是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余下来的读者自己思考吧。 ,O]AB 但我不明白的是,尧舜禹的禅让为什么流传、影响如此的广大和深远,这《五蠹》也是“名家”之“名作”啊,为什么没有“群众基础”呢。 ,O]AB 是否长期以来,我们推崇、讲究一个所谓的崇高、教育、意义等东西,如高挂在空中的月亮,尽管渺茫和遥不可及,但在拼命地追寻;而对触手可及的,比如,大地,河流,山脉却视而不见甚至在回避呢。 ,O]AB 这让我想起了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本来我是想单独为这写一篇文章的,现在这一起说了吧。因为这个事与上面的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O]AB 有这么一个历史上故事,晋惠帝时,天下饥荒,百姓饿死无数,而这晋惠帝却说“何不食肉糜”。这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我在读电大时,当地一位省级优秀历史教师,用当地方言把这故事表演得生动形象——晋惠帝接到百姓没有饭吃饿死的报告后,大惑不解说:“没有饭吃,可以吃糕啊,可以吃面啊,可以吃猪肉啊。” ,O]AB 现在不妨我用戏剧的形式再来演绎,恶搞一下。。 ,O]AB ,O]AB [宫殿里,金碧辉煌,音乐袅袅,美女翩翩起舞 ,O]AB [晋惠帝一手抱着美女,一手把着酒杯 ,O]AB [“民政部长”急匆匆地跑上 ,O]AB 民政部长:(跪到晋惠帝面前)报,报,报告总司令…… ,O]AB 晋惠帝:(带着醉酒状)你奶奶的,没见老子玩得真高兴吗,小心我毙了你。 ,O]AB 民政部长:长,长官,大,大大事不好了,天下饥荒,没没饭吃,无数老百 ,O]AB 姓,饿饿死了…… ,O]AB 晋惠帝:(勃然大怒)这些刁民,愚不可及,没有饭吃,怎么不吃大块肉啊? ,O]AB 还饿死,这是成心与老子过不去,塌老子的面子,气死我了……(一手 ,O]AB 搂过一美女,往其口里倒酒)宝贝,别管他,喝…… ,O]AB ,O]AB 当然,作为剧本还是平面的,如果到了导演手中,演出的戏展示在观众面前就会更有立体感了。 ,O]AB 这样,意义就出来了,反应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脱离实际,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深刻批判那个社会制度。 ,O]AB 我也一直诅咒和憎恨那个晋惠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但后来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某篇文章中读到,这说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他本来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笨蛋,一个实足的傻瓜。用医学的话来说,是一个弱智儿;用我们这里的方言土话来说,是呆度;用文学性话来说,是低能儿;用现在时髦的专业词来说,是低智商。归纳为一句话,晋惠帝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缘由是生理疾病,与他的品德、思想、操行和领导作风无关。 ,O]AB 但人们为什么一直隐瞒了这生理上的原因,而来谈“何不食肉糜”呢?[ 此贴被李呆在2006-04-29 16:27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