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970阅读
  • 0回复

读书偶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懒猫
 
发帖
69
蜂蜜
956
威望
8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5-13
;w^-3 U7:  
    叶燮,字星期,号横山,江南吴江人。 ;w^-3 U7:  
;w^-3 U7:  
  这是一个在诸多文学批评史上往往被忽略的名字。即便是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提及的时候也是说该人的影响不大,或者是出于沈德潜,薛雪等人的后来的称引,才会叫后人想起,留下一些残章断节--只是俺看过之后,偏偏觉得他的说法很是叫人眼前一亮。 ;w^-3 U7:  
;w^-3 U7:  
  叶燮的诗歌评论收集在他的《原诗》,该书中沈衍的序说:自古论诗,多是“一支一节之琐耳”称叶燮的理论“综贯成一家言”誉其“创开其识”。在摘引的一些片断看来,叶燮透过人们常说的楚辞,唐诗,宋词这些诗歌形式上变迁--及至各个时代背景下,某一形式的鼎兴和衰败,从总体上去把握分析道:..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有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本而逐末,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之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息者也。” ;w^-3 U7:  
;w^-3 U7:  
  姑且,我把这称作本源流末说吧。 ;w^-3 U7:  
;w^-3 U7:  
  这种说法相较简单的继承,发展,或辩证唯物主义的扬弃观点要有趣的多,也更深入一些。不仅仅是诗歌领域,大而化之到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我觉得都是很可借鉴的。 ;w^-3 U7:  
;w^-3 U7:  
  到底什么叫文化?这话体争持不休,主流的文化释义是从字词构成出发的:文,就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其引申和注释中侧重这样一个方面:是后天形成的,偏重于人的社会属性,与先天自然属性相对。至于化,本意源于变化改易。只是在许多时候,关于“化”的易,变,流动,活的定义总被有意或者无意的淡化及至扼杀掉了--或者只有这样才能给某些东西贴上本土,外国,古,今的标签,把为了阐述说明而引进的限定词语强化成似乎天生固有的客观存在了。 ;w^-3 U7:  
;w^-3 U7:  
  或者维根斯坦的定义更简单些:他把叫国人心中奉为神明的“文化”直接解释成--习惯。细想,大师的了不起之处就是能轻而易举的化繁为简吧。做为个人而言,一个习惯的形成自然是后天的,社会性的,也很自然的杂糅进去有意的培植或者无意间的不自觉,及至变化,更改,反复,创新,等等,等等。并且在其主观取舍的時候,不会愚蠢到分辨试图摒弃的习惯是好多年养成的,或者试图养成的习惯不是俺本身固有的。只会想:这是好的,是我试图拥有的,是对我有益的,是值得我为有这样的习惯而放弃一些,约束一下自我的。当然,这种理性的取舍只有健康的成年人才会具备--起码有可能具备的意向。 ;w^-3 U7:  
;w^-3 U7:  
  叶燮的“本源流末说”在扩展到整个民族的文化时候,我们不妨略带牵强的这样理解:源头,不是我们的文化的全部,流末也不是--甚至源头和流末加在一起也不是我们文化的全部--而是源头、流末的溯源,循本--恰如河流,所谓完整的流域自然要包括源头,河流,及至整个流域的之流汇入,降水--更重要的它必须是活的,而不是一潭死水,必须是流动的,一体的而不是多做阻断塞绝。溯源,循本的本质,不是为了证明其古老优异而是在源与流,本与末之间互动中叫这河流流动的更畅快,叫这大树更茂密--是这种繁复的比照,呼应--互动本身而非任一单独选象叫文化更厚重,更充盈--这中互动是反对简单的优劣比较的,既不厚古也不污古,既不毁今也不妄自尊大。基于此,就不会枉自断言古典文化的优劣,人为的,可笑的说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进而公然就去断定精华和糟粕了。只有这样才能“学无穷,理日出”,文化才能"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息者也". ;w^-3 U7:  
;w^-3 U7:  
;w^-3 U7:  
;w^-3 U7: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