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里有“小涮”和“大涮”两种卫生工作。大与小,规模上的差别。“小涮”只是抓重点,哪一块地面黑了,给“涮”几下。“大涮”了,有专用时间,全面清洗地面。全面清洗,先洒水,再“涮地”,然后用拖把拖干净。“大涮”有标准的,要求地面上没有污垢。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人们用了肥皂粉。肥皂粉是洗衣用的,当然也可能用来洗地。总想不通,地面是人走的,干么要用这么大的劲儿。每次“大涮”之后,地面都能照出人影来,人在上面走,感觉有如上了星光大道。“大涮”的结果维持不了几天,毕竟这是人走的地方。没关系,接下有“小涮”,“小涮”过后又有“大涮”。人为了眼睛舒服,折腾自己是正常的。 C4-%|+Q i
这个“涮”要讲究方法的。洒水不能立即去“涮”,要待一定时间,让污垢吸足水分,泡软,“涮”起来就容易了。十分钟时间总得要的。“涮”时要注意用力方法,腰得弯下去一点,让“涮把”能水平地在地面来回运动。腰挺直,用了蛮力,不一定有效果。常看到小师傅很卖力地“涮地”,没几下就累了,可地面仍然没有“涮干净”。只能说勇气可嘉。教过几次,没有效果,他们只会用蛮力。包干区的范围大,加上教室内地面也要“涮”,每人分到五块水磨石地面。水磨石地面嵌着铜条,铜条给分割成若干正方形。五块水磨石地面,就五平米,他们是看不上眼的。可实际效果不如意,也是一件让人操心的事情。“小涮”和“大涮”要评比,先进的,上简报,大会上要表扬。落后的,要批评。表扬可以不要,可一放松就是滑入批评。老是受批评,连卫生都搞不好呀,会让人泄气的。 C4-%|+Q i
“涮地”,似乎不对,应该是“刷地”。都是“大涮”和“小涮”了,我也习惯用“涮地”两字。语文没有读好,到网上学一点。先抄吧: C4-%|+Q i
刷,用成束的毛棕等制成的清除或涂抹的用具:刷子,毛刷,板刷。作动词用,有擦拭,涂抹,清洗的意思,如刷牙,刷墙,刷洗。常用词组有印刷,刷耻(洗雪耻辱),刷选(剔除),刷掉等。现在用得多的“刷卡”,是“刷”字的新用法。 C4-%|+Q i
对了,我们用的不是“涮把”,是“刷把”,有一个长柄,让刷地时人不用趴在地面上。看来不是“涮地”,是“刷地”。“大涮”和“小涮”是用错了,该是“大刷”和“小刷”。 C4-%|+Q i
再看“涮”字,基本字义有:摇动着冲刷,略微洗洗:涮瓶子。把肉片等放在滚水里烫一下就取出来蘸作料吃:涮羊肉。涮锅子。耍弄,骗:别涮我啦。这个“涮”与刷地不相干。或许刷地时要用到水,给错为“涮”了。普通话中“刷”与“涮”不同音,可在本地是同音的,错别字也算正常。 C4-%|+Q i
C4-%|+Q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