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逸古斋”主许益银,耗时16年收藏40种600册《红楼梦》,不惜倾家荡产并辞掉工作专攻红学 {?hpW+1,#  
 {?hpW+1,#  
                            沉醉“红楼”破“梦”人 {?hpW+1,#  
 {?hpW+1,#  
  记者潘仙德 通讯员钟光伟报道 {?hpW+1,#  
  {?hpW+1,#  
  收藏《红楼梦》源于一次阅读 {?hpW+1,#  
 {?hpW+1,#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玉环县大麦屿开发区新园村一间民宅内,走进屋主人约18平方米的书房“逸古斋”。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满各种中国古代书籍,地上还堆满了线装成册的古书,剩余的空间只能容纳一两人。“逸古斋”的主人叫许益银,今年47岁,戴着一副黑框眼镜。 {?hpW+1,#  
  许益银告诉记者,他只上过四年的学,由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便早早地离开了校园。然而,他对书籍的热爱却从来没有间断过,读小学时就时常借钱买连环画阅读。工作以后,见书就买,遇到想要的书千方百计要搞到手,不然寝食难安。“那时我工资才30来块钱,有次买一本书就花了8块多。”许益银说。1990年,酷爱读书的许益银无意中阅读了红学家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由此对《红楼梦》有了特别的兴趣。 {?hpW+1,#  
 {?hpW+1,#  
  16年精心收藏40种版本《红楼梦》 {?hpW+1,#  
 {?hpW+1,#  
  为了购置有关《红楼梦》的书籍,许益银常通过书信与出版社直接联系,而有家出版社因没有他购买的书籍,工作人员便四处帮他寻找,最后通过另外一家出版社帮忙找到了这本书。出版社的热心,给爱好藏书的许益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他藏书的兴趣。 {?hpW+1,#  
  为收藏更多的古代书籍,尤其是各种《红楼梦》版本,许益银经常省吃俭用,碰到好书无钱购买时,就去借钱。“我的手机已用了7年,4年没买过衣服,饮食几乎接近‘断齑划粥’的水平,在大多数人眼里连十等人都够不上的我,当遇上一本想要的书时,不惜砸锅卖铁也要拿下。”许益银说。 {?hpW+1,#  
  为了购置更多书籍,2001年,许益银还专门购置一台电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搜寻红楼梦版本。 {?hpW+1,#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许益银已经耗资三四十万元,共收藏中国古代书籍一万多册,有关《红楼梦》专项书籍就有600多册,其中有三四十种《红楼梦》的版本。 {?hpW+1,#  
  拥有如此众多《红楼梦》版本,让许益银感到非常愉悦。但最让许益银倾心的是他花4000元购得的一本清代嘉庆年间的木刻版的《绣像红楼梦》。“这是后半部分的50回,只有10册,此书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但大都没记载这套版本,而且没有系统介绍过这个版本。我正在对它进行研究。”许益银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解释道。 {?hpW+1,#  
 {?hpW+1,#  
  痴迷收藏古书遭妻子邻居质疑 {?hpW+1,#  
 {?hpW+1,#  
  对于许益银收藏了如此之多的《红楼梦》版本,妻子熊正娟和邻居纷纷表示不理解。“你花了那么多钱去购买这些无用的书籍,能做什么用?”“现在谁不挣钱养家,捣弄那破书有什么用?一天到晚就呆在屋里,真是个怪人!”邻居们如是说。“我无怨无悔,并且要一如既往的做下去。”每当聊到邻居不理解或是妻子的唠叨时,他总是语气坚定地回答。“我只在乎精神上东西,对物质享受我不在乎。”坐在狭小的书房中许益银侃侃而谈,“我最大的快乐是能淘到一本好书,看看我房里的这些书,几百几千一套我毫不在乎。”许益银告诉记者。 {?hpW+1,#  
 {?hpW+1,#  
  辞掉工作专攻《红楼梦》版本学 {?hpW+1,#  
 {?hpW+1,#  
  为了专心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年,许益银干脆辞职在家,成为纯粹的“专业”收藏家。现在,家里的收入全靠妻子一人在工厂上班维持。“国内研究‘红学’的人很多,要是有一天发现有人领先你的研究怎么办?”回答依旧是那句“无怨无悔”。并且他还翻出了《毛泽东选集》,念出其中一句话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会如此执着走这条路:“(中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hpW+1,#  
  许益银还告诉记者,等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他将把研究结果写成论文,理清手抄本、程甲本、木刻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找出证据证明程伟元和高鄂所写的红楼梦是修补,而不是后续。 {?hpW+1,#  
  [转摘自《浙江工人日报》2006-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