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则笑话,说某人请吃饭,客人对豆腐感兴趣,说豆腐是他的性命。再次请客,主人特地把豆腐放到客人面前,可客人只对桌上的肉感兴趣。问是为什么,客人答,有肉吃,性命也不要了。肉总比豆腐好吃,这口舌能分辨出来的。早几天发的杂记中提到“口舌是肉做的”,就是这个意思。“口舌都是肉做的”,谁不想吃得好一些。好滋味,需要好手艺,更需要好食材,好食材得多花钱,理论上人生就是带着一张嘴来,可从嘴上省钱的大有人在。 yGN2/>]
口舌之所以能辨滋味,因为之上有许多味蕾。近期有档电视节目,叫什么舌尖上的中国,是介绍美食的。我只是听说,没有去看过。舌尖的中国,估计是提升到文化的角度。现在一讲到文化,人们就来劲了,各种东西带上文化两字,甚至“娼妓”也能后缀文化两字。网上到是看嘲弄的文字,说现在美味也用上了科学技术发展,你想要什么味,喷些相应药物就行。我的口舌当然是肉做的,可能是年龄的原因,对味道有点迟钝了,似乎吃什么都差不多,感觉最好还的豆腐,红烧呀,清煮呀,都是好滋味。哈哈,豆腐可是我的性命。 yGN2/>]
跟口舌相关的俚语还有“口舌头没骨”。骨,相关的词有骨气,这里的意思是表示立场和态度坚定。口舌,特殊构造,软而没骨,里面的神经系统复杂,这没有话说。“口舌头没骨”,借口舌说话,贬义的,指一个人的立场变化得快,一切跟着利益转。“口舌头没骨”,有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的意思在。“口舌头没骨”了,杀伤力强大。都说“唇枪舌剑”,口舌能武器用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骂死王朗,口舌这个武器还是相当强大的。“唇枪舌剑”似乎多描述法庭上双方律师的嘴仗。 yGN2/>]
以前有人说“口舌头打个结”,意思让把某事记住。这是一条强调句。现在很少听人这样说了。这好理解,古人结绳记事,我们在给口舌打了个结,肯定记住了。当然,口舌头上打个结是不可能的。现在记什么事,记在手机上比较方便,手机上有记事本功能的,你记下了,到时有振铃服务。这个振铃可以设置,比如重要人士的生日,让手机在提前几天告知,以便办生日礼物。现在的年轻人最在乎自己的生日了。 yGN2/>]
几十年之前“忆苦思甜”用语:吃的是猪狗食,干的牛马活,是说旧社会长工的生活。年幼无知,把“猪狗食”理解为“猪口舌”,“狗”与“口”在本地音近,有“猪口舌”吃,苦什么苦呀。政治宣传这个东西多是这样的,懂不懂没有关系,只要能张嘴就行。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父母一年四季不停地干,一家子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嘴巴上还得控诉万恶的旧社会。我也是饶舌,从说人的口舌转到猪的口舌。猪口舌可是美味,有些地方叫口条的。考虑明天去买一条猪口舌来。 yGN2/>]
网上关于味蕾的解释,抄在下面: yGN2/>]
味蕾就是味觉感受器。在舌头表面,密集着许多小的突起。这些小突起形同乳头,医学上称为“舌乳头”。在每个舌乳头上面,有长着像花蕾一样的东西,在儿童时期,味蕾分布较为广泛,而老年人的味蕾则因萎缩而减少。人吃东西能品尝出酸、甜、苦、咸等味道,是因为舌头上有味蕾。正常成年人约有一万多个味蕾,绝大多数分布在舌头背面,尤其是舌尖部分和舌侧面,口腔的腭、咽等部位也有少量的味蕾。人吃东西时,通过咀嚼及舌、唾液的搅拌,味蕾受到不同味物质的刺激,将信息由味神经传送到大脑味觉中枢,便产生味觉,品尝出饭菜的滋味。 yG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