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52阅读
  • 4回复

赶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梁同
 

发帖
135
蜂蜜
926
威望
2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9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7-02-13
    人总有追悔莫及的时候。此后悔不仅是对过去的无法挽回,恐怕将来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今日,我就为自己不曾赶海而懊恼不已!不是为失却远去的口福,但为未曾有过的经历。 UEkn@^&bg  
海,我当然看过;滩涂,也踏过。海水,我喝过;海螺,也抓过。但所有这些都是酒足饭饱后无所事事的一种解闷消遣,当是一种休闲娱乐,也许更是一种排忧消愁;用俗语说就是“吃饱了撑着”。衣食无忧的赶海是没有压力,没有任务,没有风险;是轻松活跃,是悠闲自得,是自由逍遥。而真正的赶海,却远非如此! UEkn@^&bg  
    首先,它是一种营生,并且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营生。抛却渔民出海远洋作业不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近海边的人们也吃起海来。忙里偷闲之际,讨点小鲜滋润滋润自己的生活,“赶海”也就应运而生。和天然渔港的地理形貌完全不同,敝处是靠淤泥堆积改良起来的平地,站高海堤回望,一马平川,连个土墩也没有。海风推着海浪排山倒海般奔腾而来,特别是中秋台风多事季节;淤泥砌就的堤坝总给人以摇摇欲坠之感,随时有塌方之虞。而附近之庄稼、房舍顷刻间可化为一片汪洋。牲畜、人员也随时有灭顶之灾。为有个缓冲的余地,居住的村庄得离开大海一段距离,比如我老家就离海十几里地。这点距离对四个轮子的不过是转瞬即到,但对于光靠两条腿的“丈量员”就不那么轻松了。那时自行车很稀少。属于“搞工作”人的奢侈品,而他们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是不屑赶海去“讨小鲜”。五更起来烧水做饭,天蒙蒙亮带着饭盒出发步行近二个小时才赶到海边;人困马乏,安顿好随身携带物品,即刻下海。因为你得听从潮水的指挥,而不是让潮水听从你的调度,错过潮起潮落的间隙,等海水开始上涨,你只好站在堤坝望洋兴叹了。滩涂太难走。深一脚浅一脚的,才费劲拔出前脚,后脚却又深陷泥潭。当然也只要这两只脚可以交替前进,也许用左右脚来描述更加合适。别看四脚动物陆上行走极其灵便快速,但于淤泥中肯定还不如两脚的人。淤泥难行,免不了有时四肢着地,但这至多是暂当“拐杖”平衡躯体而已;和真正四脚落地匍匐主人身旁摇尾乞怜的,是有本质的区别。于艰难行走途中还得不时左冲又突,或顺手牵羊、或直捣龙穴、或猿臂擒拿;弯腰弓背在所难免,一日忙碌下来腰酸背疼就可想而知。海,可以让你极目远眺,自然毫无遮拦,一览无余。那么烈日当空就可以尽情在你背上烧烤,那么凛冽朔风就可以尽情在你脸上刮刺,那么瓢泼大雨也就可以尽情在你身上灌浇。人,在这时无能为力,只好将自己彻底赤露地呈现,任便大自然折磨、蹂躏。当然,有收获也有短暂的喜悦,喜悦之后还有一段漫长的路途需要徒步回家,更有一段漆黑的夜路等着你。其次,它是一种危险的营生。淤泥下布满大小陷阱,也许陷入就永远无法自拔;也许因贪恋“猎物”,渐行渐远,及至海水汹涌而来,根本来不及逃生。豺狼再残忍,捕食猎物后总还得留下一点皮毛或残骸,而人为海所“叼走”,真的是死骨无存矣!只好筑个“衣冠冢”,供亲友凭吊。 UEkn@^&bg  
    父亲幼年丧父,只有两个妹妹,生活重担自然落到其稚嫩的肩膀;及长,在家务农还兼管公家(当时的大队)的“蛏田”(在滩涂蛏的养殖基地)。长年累月赶海“讨小鲜”,母亲起早摸黑赶集兜售以贴补家用。有双亲的勤劳,我的童年虽也艰难,但相比同龄幸福许多,只是太辛苦了父母。父亲有时要夜宿“塘头”(俗语,海塘、堤坝),家里得派人前去“接鲜”(俗语,赶海者将捕获的海鲜挑到半路,碰见迎面来的“接鲜者”,再由“接鲜者”挑回家,赶海者即刻返身回海)。此活原先由母亲承担,后由我大哥接替;我上有哥,中有姐,自己是老幺,应当算是在家享清福的。大哥“接鲜”没多久,随着农村改革,父亲也不再赶海了。 UEkn@^&bg  
    我少不更事,为“贪嘴”和母亲闹别扭,任凭母亲恁般哄劝、许诺,就是不肯吃晚饭,并且哭闹不停。母亲累了、烦了,也就不再理睬;父亲很晚才赶海回家,吃罢夜饭,也不吱声,拿根竹棒上来就是一顿暴打,直打得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是不太吃棍子的,因为我比较胆小,不会在外到处惹祸,至多在家偷懒贪吃而已,而家丑岂可轻易外扬?此次经历,我懂得许多,至今铭记。今日自己也早为人父,始知生活之艰辛,但我毕竟有份稳定的工作。想像当日,父亲风里来雨里去,如此辛苦在外,而为人之子不能替他分担解忧,反在家给他增添无穷烦恼。真是不罚不足以平天下! UEkn@^&bg  
    我珍藏着一个大号饭盒,特大;我记得常盛一斤米,拿到大队面坊的蒸笼去蒸。那个饭盒是专为我父亲赶海买的。父亲饭量大得惊人,赶海活也实在太累;父亲也许不会在中餐一次吃完,但等日薄上岸,早又饥肠辘辘,吃点“接力”(俗语,译为点心)补充体力继续上路。反正,带去满满一盒,回来盒内也许会盛些小鲜,但每次肯定不是饭菜!为保温,盒外往往包上一件棉袄或者几层薄膜。带着生米自己煮是很少的,除非要露宿“塘头”,并预先说好搭伙在别人处。真正的赶海人不屑、也无暇“野炊”;灶具、柴火、垒灶均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再说谈水那里去找?堤外的泥土是咸的,其地下水也是咸的;这是个尚在改良的土地。也许等到这里的泥土淡了,水甜了,庄稼长了,人口也旺了;这堤坝也恐怕又得继续向东推移几十里了。新的赶海又开始了。赶海人既需要一付天大的胆子,又需要如“张飞穿细花针”般的细心,我父亲就具备。起早摸黑走夜路是常有的事,“鬼不吓人人自吓”,看见摇曳的树枝在地上影动就疑心背后吊死鬼紧追不舍,这怎能立身人间?像我摸到黄鳝手痒,赶紧甩手后退,看见青蟹双螯峥嵘乱舞,恐怕自己先钻进淤泥躲起来;赶再多的海,双手也只能空空如也!胆大心细,手到擒来又不为其所伤,方为生存之道也。当然,这些均需要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水到渠始流! UEkn@^&bg  
    如果,只是偶尔赶海“尝鲜”,随身带上两条腿、两只手就足够了。而像我父亲长期讨大海生活的,得需配备工具。“呢绒网”适合于拦网捕捞,网眼有稀有密,各有优缺。一字儿排开,网口朝向堤坝;齐刷刷的用竹竿、木棍固定在海里。待退潮时刻,被海水冲上的海鲜又随海水后退,往往钻入网袋而无法逃遁。这是“守株待兔”之妙处。待海水退尽,网袋露出;赶海者只需解开底部活结,倒出海鲜即刻。“泥梃”是需要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木质“泥梃”长长窄窄,恰似一把“梭子”,底部刨得光溜溜,仅供一人站立;赶海者双手扶住中间的把手,一脚踩在“梃”中,另一脚使劲蹬踏泥涂;这和今日之“轮滑”很相似。“泥梃”于泥涂中快速飞驰又灵活自如,近攻远攻均能收放自如。有一种“铁锹”,比农用的窄许多,是专门用于挖蛏的,这样的专用工具大大减低活物的损伤。还有一些“弹涂钓”、竹箩等等。这些工具,父亲很少带回家,我也只是偶尔见过。网袋,我倒好几次看见老奶奶在修补。 UEkn@^&bg  
    浙江临海四岔,即古之桃渚城,附近有一海湾曰:海山公园。两旁高山耸立,中间静卧一道沙堤,自堤向外眺望,海面愈远愈宽广;不远处还有一座清晰可见小岛,潮退后可以直接踏步上岛。沙滩坡度很小,淤泥也不多仅漫过足掌。那里我去过几次,每次均见许多大小网袋固定在海里,这可是个一劳永逸的好方法。有次,看见一位年过七旬老妪,赤脚,佝偻着瘦小的身子;腰间别着个网篓,手里握着一把铁器弯腰敲打岩皮。细打听,才知道在采牡蛎。老人心无旁骛忙碌着,视周围游客为无物。因为她经历了太多,也司空见惯了一切,一切于她早已无动于衷。本应该,上公园跳跳木兰舞,打打太极拳;而今,古稀年纪尚要下海“讨小鲜”。不由得我黯然良久。
[ 此贴被美丽的神话在2007-02-21 22:17重新编辑 ]
离线小筑

发帖
4097
蜂蜜
24244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76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5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2-14
我也只看过赶海的人.
平和、宁静,一种风轻云淡的美丽......
我的淘宝店:http://chejishi.taobao.com/

发帖
5788
蜂蜜
19237
威望
36
宣传贡献值
17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86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2-21
我看到的是父亲的勤劳艰苦和儿子的追悔理解,一段让人黯然伤怀而感动至深的回忆。
做一个快乐的人!
离线水木青青

发帖
456
蜂蜜
9480
威望
25
宣传贡献值
10
交易币
0
好评度
7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2-22
看过楼主的赶海,知道你到过海山公园,曾写过一篇文章<与夜共舞>,也是说在海山公园的一些感受,有机会希望一起去那里看看,很久没去了,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感受.
-鱼在水的怀里穿越,水在鱼的眼里舞蹈。鱼说你看不到我的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离线小筑

发帖
4097
蜂蜜
24244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76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2-25
年初四就带上孩子全家去了海山公园,可是再也找不回来二下多年前的那种欢乐和开心了,现在人工雕琢的太多,而且游客一点也不讲环保,垃圾和塑料袋子扔得那儿那儿都是都是,真是难受.
平和、宁静,一种风轻云淡的美丽......
我的淘宝店:http://chejishi.taobao.com/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