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不止一次的向朋友们介绍过我家后面的披云山,落还曾戏称它是我家的后花园,110大哥曾作出这样地感叹:你家的后花园也太大了一点吧!
;Qq<5I"y 我家不止是后花园曲径清幽,修竹成林,宽阔清澈的金清大河蜿蜒从家门口缓缓流淌而过,
;Qq<5I"y 河面上那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桥-金清大桥(此桥因建在披云山上的寺院前而得名,世人称之为寺前桥),也是久负盛名,直引得寻幽访古的人纷至沓来。
;Qq<5I"y 同事经常说我家是一块风光宝地,居住环境点尽了地利。而今天,这古老的老巷迎来了我们论坛的老大¬—秋绪大哥和他的夫人还有一位远道而来的福建朋友夜狼和老大的朋友兼司机阿勇。
;Qq<5I"y 时值下午,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瓢泼大雨。面对大雨,老大依然是兴致勃勃,犹添了几分游兴。面对着绿水涟漪,老大拿出了相机,不停地按着快门。
;Qq<5I"y 大家伙各撑一把伞,漫步在这古老的幽深小巷,踩着青石板路,初夏的雨水滴滴答答的滴在伞上,滴在青石板上,有些微地凉意。小巷很短,夜狼和阿勇同是年轻人,话也投机,他们很快就走到前面去了。我和嫂夫人两人慢悠悠地边走边聊,小毛毛跟在我们的后面,恬恬因为下雨就懒得出来了,早就躲到楼上了。
;Qq<5I"y 或许,晴天有晴天的景致,雨天有雨天的情趣。老大和樵风大哥有点象,对那些古迹很感兴趣。走完小巷,此时的雨也明显的小了很多,饱经沧桑的寺前桥笼罩在细雨濛濛中,凭添了几分妖娆。每天从桥上过,对于桥上的一切早已是视若无睹。老大他们就不一样了,桥那边的过路凉亭边耸立着三块碑,记载着此桥悠远的历史,旁边早已颓败成一堆废墟的宅基地却在诉说着人世变迁的苍凉。站在废墟上的石块上,遥望对岸,翻整一新的旧房和岸边浓浓地绿意成了鲜明地对比,它更加激发老大的摄影激情,老大连举镜头,以他的视觉记录下这份美景。
;Qq<5I"y 沿着桥往回走,我们一行拐过另一条小巷,沿着披云山边上的水泥小道朝披云山上走去。路上绿意盎然,树木在舞动衣袖迎接远方来客。
;Qq<5I"y 披云山不高,寺庙大大小小却占了五个,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吧。每个庙堂和寺院据说都挺兴旺的。我们大家从我家后边的山西庙拾阶而上,其间还时不时听到邻居家养的孔雀地叫声,说实话,孔雀开屏很美,它的叫声要是对于不熟悉它叫声的人来说有点恐怖,在夜深人静时犹甚。很快,我们来到披云山的清风桥下。此时,雨已经很小了,收起了伞,眼前葱葱秀色,桥上桥下浓郁的树木因下雨散发格外沁人的清香,风一吹过,留在树叶上的雨水不时落在脖子上,手臂上,有说不出的快意。
;Qq<5I"y 清风桥其实建在两座山的分界处,就好象是一对情侣,桥的左边拾级而上后有望江亭,站在山头往下眺望,发现这边风景独好。流动着的金清江,远远近近地村落,小桥、流水、人家,古朴美和现代美之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望江亭上的一付对联就是对脚下美景最好的概括:“大江东去一桥横,云岭北环千树堆。”而颇有名气的戚继光抗倭烽火台就建在右边山上的最高处。右边的台阶也呈楼梯状,共分五层。夜狼和阿勇有点望台阶兴叹,嫂夫人提议边走边数一下台阶,看谁数的最准确。我和毛毛跟在嫂夫人后面,夜狼他们和老大还有我家先生随后。一鼓作气之下大家一先一后的很快就爬到了烽火台下,老大径直先奔向烽火台的遗址,嫂夫人却往新建的烽火台上去了。老大他们看完遗址,然后才上烽火台。我和毛毛稍作休息,就懒得上去了,站在烽火台底下聊起了天。
;Qq<5I"y 站在烽火台上,整个新河方圆几十里地的地方尽收眼底。此时的金清江变成了一条玉带环流而过,整个新河烟雨朦胧中欲遮还羞,宛若一位清雅的少女,不染纤尘。空山新雨后,树木更加青翠欲滴,鸟儿扑啦着翅膀,从眼前一闪而过。难怪许多诗人都喜欢归隐山林,与明月松涛为伴,与禽鸟为朋,这份闲情雅致令人神往,为之心折。
;Qq<5I"y 从烽火台下来之后,就是往下的台阶了,山脚下有个戚公祠,是为了纪念戚继光抗倭而建的,里面有戚继光大人的塑像。来到这里,一定要瞻仰一下这位民族大英雄的。
;Qq<5I"y 随后,我们一行就从旁边的边门绕过,然后又从山的另一边转回到清风桥前。回首回望那一行行的台阶,恍如隔世,这清爽怡人的披云山。
[ 此贴被小筑在2007-06-07 16:3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