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一并谢过小筑和散弹猎枪朋友,并将端木天对此文的回复粘贴如下: p>k]C:h
p>k]C:h
生命之河-----我读《暗河》(作者:端木天) p>k]C:h
p>k]C:h
给一幅图配文,我想,无非有三种方法:1,叙画中事,表画中情;2,言画外意,陈画外音;3,两者兼有。显然,青玉选择了第二种方法。 p>k]C:h
p>k]C:h
言画外意,陈画外音,就是把所见之图画,当作一个引子,由此展开丰富的想像,挖掘出图中人物细腻而复杂的某种心绪。在《暗河》一文里,作者抓住了河水,小男孩这两点,把梦幻与理想,历史与现实两组情景,进行时空上的来回交叉,再把这些细小的交叉点合集起来,便汇成了一条与明河相对应的暗河,我把这条暗河,叫做生命之河。 p>k]C:h
p>k]C:h
那么,暗河里都有什么呢? p>k]C:h
p>k]C:h
一,有梦! p>k]C:h
p>k]C:h
《暗河》给图中的主人公起了一个名字------尚安和。他小的时候,随父钓鱼,梦见“灵鱼”对他说“婵娟找你”;陪母洗衣,梦见“灵鱼”对他说“甄妃找你”。这是两个梦境。 p>k]C:h
p>k]C:h
小时候的安和,根本不会做这样的梦,他还小,他不知道婵娟、甄妃是谁,也不知道屈原、曹植是谁。作者在开篇这样安排两个梦境,是从征文图画里的河水,小男孩上着笔,把两者进行意象上的联想:当人们在特定的时节,特定的地方注目那一泓碧水时,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投江的屈原,伤感的曹植来,并借用这些传说故事,释怀心绪,让小安和做了一回邯郸卢生。 p>k]C:h
p>k]C:h
二,有幻! p>k]C:h
p>k]C:h
小安和长大了,当他知道婵娟、甄妃是谁的时候,他果真做了那样的梦,但是,这时候他只能“枕上有青丝”。于是,他把一些理想幻化成梦,又把梦幻化进《橘颂》、《感甄赋》那样的文字里。所以,作者说“这些梦,像一些符号,一些纠缠,一些招引,在他心底,涌动.......” p>k]C:h
p>k]C:h
人人都有自己的太虚幻境,不同的是把握有别。文中的安和,“孤独地看书,静默地自处”,或者,“站在青石上,伸展双臂,紧闭双眼,吐呐调息,用舌尖压住从心海翻上来的热浪,咽下,让热在丹田游走”。这,恐非上策。 p>k]C:h
p>k]C:h
三,有情! p>k]C:h
p>k]C:h
纵观《暗河》,主人公尚安和有着多样的情感,对父母的亲情,对历史的怀古之情,对爱的寻觅之情,对梦境的等待之情。 p>k]C:h
p>k]C:h
在父母眼里,儿子是命苦的。安和呢,他不赞同也不反驳,全因了“他明白:爱如暗河,能浸泡生活的滞涩”。然而,这毕竟是一种 滞涩,滞涩让他又明白了“空在手中,意味着一切在手中”。这句带有禅机的感悟,分明是隐情难诉,留置心底也是一种滞涩!因此,可以这么说,尚安和的人生,是滞涩的人生。 p>k]C:h
p>k]C:h
四,有憾! p>k]C:h
p>k]C:h
屈原有憾,曹植有憾,安和同样有憾。 p>k]C:h
p>k]C:h
他钓鱼,却钓不到鱼,他有老婆,却不事家务。对于这些,他无奈的,顺理成章的接受了;他有时会自慰,觉得这已经是脱泥泞而登衽席的天惠了。但是,相对于心中的爱情来说,又不能不说这是他的一种遗憾。 p>k]C:h
p>k]C:h
水聚成流为河,情到深处是憾。暗河结冰了,暖流依旧,鱼儿依旧,安和依旧。安和似乎只能是站在河边,对着那个小孩说话,等着冰消水涨的季节。 p>k]C:h
p>k]C:h
《暗河》是一篇看图作文,由图生情,情在画外。初看的时候,由于作者采用了“凌波微步”般的写法,文字表达上跳跃很大,给人以如缀云雾里的感觉。品文如品茶,三巡过后始得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