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济行·杨溪追忆(二)
杨岙,那些不同于一般村庄的数量可观的设施,应该与宋元两代族里出过许多官员,而且有些是朝官有关。否则,不可能在这深山峡谷之中,会有诸如“文武庙”、旗杆夹等建筑设施。
顾名思义,文武庙应该同时供奉着文圣孔子与武圣关羽,可能族里既有文官,也出过武官。在其它许多地方,文庙与武庙是分开而建的,文、武同建一庙,极为少见。
“文武庙”前面插有十多米高,用色布做成约三米宽、五米长,上写“文武庙”三个大字的大度(音),飘扬在空中。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继续翻看《杨溪杨氏宗谱》。当年,大本公在道教天下第二洞天的委羽山,极目遥望黄邑西部,感觉风光秀丽,有藏龙卧虎之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择日西行。在潮际铺(潮济在宋朝时的名称)码头,上得岸来,抬起头,远处五座十分秀气的山峰跃进眼帘,一字排开在天际间。迎着这五座山峰,信步而行,过潮际路廊,沿着枫林拾级缓缓地攀上胡村岭,眼前豁然开阔起来,那高高的五峰之下,一条溪流从东往西而下,一个长长谷底平坦的峡谷,不见头与尾,广阔开平,山清水秀。下得胡村岭来,沿溪流往下几里,在离乌岩街以上不远一个平坦的傍溪之处,经卜卦择地,确定在此处的溪流之北岸筑室而居。自此,这五尖山之下,成了杨氏开族奠基之地。筑室之居地,称杨岙,溪流则被称为杨溪。
宋代至元代的数百年间,在杨溪流域休养生息的杨氏数代人才辈出,由进士出身,而在朝廷与各地衙门任职的不乏其人。杨氏后人的开疆拓植与生殖繁衍下,成了黄邑西乡的名门望族;杨岙也于1200年开始不断地拓建,至1550年已成前街后街等相当的规模。
“溪沿头有门当户对的叮当台门。店门口的一字屏风和牌坊(是在刚进入后街的店门口),骑马坐轿者到此地都要下马落轿。有六份的旗特;七透前门分左右的上马台、落马台,徐家的棚扫等,是用清油石做成三角型雕刻成花;有七个旗杆夹;有六份、七透、度六亩、甲午跟、徐家台门、樟树里、花台门。”
“有每透七间的三透里,有八间横屋、两扇台门,一照墙的杨溪杨氏杨岙大宗祠堂,内挂有‘杨卢一祖’的匾额。宗亲们在每年清明、冬至在此祭拜祖先。有供奉祖先的四个房头祠堂,分布在杨岙大宗、前街的西洋、中街的高富屋后、杨岙三官堂后面。”
重视文化活动,是我国南方许多村庄的传统。然而,一个村有四个戏台,实不多见。“有文化活动的四个戏台,分布在杨岙大宗、前街的西洋、中街的三喜后门、后街在云根家里走出的街路旁边,前有狮子石马,雄伟辉煌。”(见《杨岙地方图》)
杨岙还有一个大台门头,位于前街进入后街中间的十字街。凡是新娘坐轿到此,都要下轿,然后步行到新郎家里。
杨岙每年分清明、冬至两次祭拜祖先,而且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在清明或冬至的三天前,轮值祭拜祖先的领头人,要在村庄里敲锣三天、叫三天。在前街与后街边敲锣边叫:“杨岙太公太婆,某日做清明(或冬至),请来吃清明(或冬至)。”杨姓村民,凡一岁以上的男性,都可参加清明分麻糍和猪肉,冬至日吃麻糍沃、菜九碗。凡是女性,不论年龄大小,不仅不能参加集体吃,而且吃剩下的菜也不能给女人吃。
杨岙有正月半迎灯的习俗。迎灯的路线是:从杨岙大宗文武庙里抬出老爷(佛像),迎灯队伍抬着老爷,出文武庙,进入前街,依次路过井头沿、徐家台门、戏台、桥门头,进入后街直至三官堂,在 “圣鼓庙”上香点烛后,再从三官堂返回,进入一字屏风到后街,路过七透门口、甲午跟楼里,过戏台至明照前门,返回花台门、徐家台门,直至杨岙大宗“文武庙”。待老爷就原位后,迎灯结束。
杨岙周边,风光秀丽,西面的上坎园处,“山上有个‘鸡姆掘邓扎’,突出约有三十公分大的闪亮的岩石。山的反岗是鸡头山、剪股山、蜈蚣山和虎头山,传有‘鸡啄蜈蚣两斗担,乌岩全靠虎头山’之说。”
经杨氏后裔数百年的经营建设,杨溪流域早就成了杨氏与本地其他姓氏人民的生活乐园,有谚语为证:“十里杨岙溪,十里水流西,十里好风光,拖鞋有的嬉。” (徐凤华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