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济行·杨溪追忆(一)
在撤扩并之前,麻车头村曾隶属于潮济乡。逢四的潮济集市上,认识了麻车头的杨先生,他邀请我第二天去他们村,拍摄他们杨氏的宗族活动。
早饭后不久,麻车头的杨先生打来电话,问我们到哪里了。我说我还没出发,他有点着急地说:“快九点了,哪来得及啊!”我说不急,来得及的。他问:“你在哪里?”听我说是在潮济,他宽下心地说,那很快的,不用10分钟就到了。
麻车头村过去曾属潮济乡,本就不远,有了胡村岭隧道后,就更显得近了许多。
从潮济街出发,上点缓坡再穿过胡村岭隧道,公路右侧就是一大片新建成的湿地,路边立着一块大岩石,上书“瑞岩溪湿地”。向前左拐再前行不远,就是麻车头村了。
到了杨氏宗祠,看着“杨溪杨氏”的名字,我不免心存疑问。杨先生告诉我:“建长潭水库之前,从瑞岩山下来的溪流叫杨溪,一直到乌岩街汇入黄岩溪,到了潮济就与柔极溪、小坑溪三溪合港成永宁江了。”
“那这杨溪现在怎么样了?”第一次听说“杨溪”这名字,新奇得紧。
杨先生说:“现在哪还有杨溪呀,下游全部没在长潭水库里了。剩下上游一段,也没有人再叫杨溪,现在政府又叫瑞岩溪了。”我想,改叫瑞岩溪,应该与瑞岩寺的重建有关。
过去,沿杨溪以北,全是杨姓人家。近千年前,杨姓始祖就在此安家生活了,后来就有了沿杨溪北岸的杨岙、杨恩等许多村庄。随着长潭水库的建设,杨岙等整村被淹,其它沿岸村庄也都饱受影响,许多杨姓人家被迁移,导致许多杨姓后裔分散在各地了。
“现在,你们这个流派的杨姓,一共有多少人口了?”
“有四万多人了。”千年以来,由一对夫妇繁衍成了四万多人,可谓人丁兴旺,子孙发达。
今天,是杨氏清明祭祖聚会的日子。自去年在麻车头村建成宗祠后,这清明相聚的地点,就放在了麻车头的宗祠里。
上午九点多,我与无声雨赶到时,在下半山的宗祠里,已经有了三三两两的杨姓族人,各自在分别交流着。厨房里,大厨与帮厨的人正在忙碌,洗碗的,准备菜肴的,不一而足。据负责的人说,今天准备14桌。
杨先生带我来到宗祠的西壁,向我介绍了宗族派系房源。后在宗祠的厢房里,有幸翻看《杨溪杨氏宗谱》。杨氏始出姓于公元前538年,由晋国之十一族羊舌氏转杨姓而来。后裔杨章仕秦,以军功显世,后望出弘农。弘农杨氏史称杨氏正宗,始于西汉杨敞丞相,显于东汉杨震太尉,奉杨章为一世祖。子孙繁衍,到明朝时,就有“十里不缺杨”之说。黄岩的杨溪杨氏,始祖为杨大本(生于宋978年),根据家谱记载,大本公于宋天僖年间(1019-1021)以散骑常侍郎之衔到黄岩,在委羽山时见西部有秀气,遂来到乌岩不远的溪流北岸定居,取名为杨岙,从此溪流被称杨溪。
“杨溪杨氏,为邑中著姓,自宋迄今,日渐繁盛。”“杨溪杨氏大派繁衍,盛为黄岩杨氏大族。”宋元时期,杨溪杨氏人文荟萃,举进士第、在朝或在地方为官者不少。“旧有杨岙大宗祠堂立有七旗杆以示以上在朝为官盛况,真可谓家学渊源,门庭锁钥。”现在,杨溪杨氏子孙遍布各地。台州以外,有宁海、宁波、嵊县、奉化等;在市区内,就象仙女散花一般,分布椒江、路桥以及黄岩的城区和茅畲、宁溪、头陀等许多乡镇的村庄;北洋镇的潮济、前蒋等许多村都有杨氏子孙,如许多人知晓的杨小崇先生,就是潮济人。
继续翻看,意外地发现了《杨溪地图》,一幅与如今完全不一样的,潮济以北、原乌岩街上游杨岙一带的地形图。峡谷怀抱着溪流与良田,溪流两侧点缀着一个一个村庄,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图啊!
在《杨溪杨氏宗谱》里,还有一张续修时补进去的《杨岙地方图》。这是根据老人记忆而画,虽然画得不是那么严谨与规范,但足以让我们看到当年杨岙村之规模。我把此图拍了照片,放大了看,发现一个村竟然有2个路廊、4个戏台、4个祠堂(其中1个大宗祠)、6个旗杆夹,村头一个文武庙,村尾一个圣鼓庙,还有马槽与上马落马台等设施,有如此多一般村庄所没有的设施,可见此村当时是何等的规格与规模啊!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当年那此起彼伏的夯土声,早就被淹没在波涛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