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钓鱼岛问题议论比较多,在争论过程中,那些客观描述日本现状的人,总是被冠以“汉奸”的说辞。奥运会开始了,又说到了日本国民的健身问题,还是有人被冠以“汉奸”称谓。这到底怎么了,我们怎么就那么喜欢用“汉奸”一词呢!如果你们知道“汉奸”的来历,也许会对汉奸生出一些同情和宽宥。
“汉奸”一词,字面意思就是汉人为外族充当奸细,汉人奸细简称“汉奸”。我们假如把目光放远,那些为辽国做事的汉人,大宋朝就没有发明“汉奸”一词。到了大清朝的嘉庆皇帝,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我们的附属国,也不“年年纳贡,岁岁来朝”了,他们把贡品准备好,找些汉人冒充他们的贡使进京,嘉庆皇帝不爽,就把这些假贡使斥为“汉奸”,比如暹罗国(今泰国)。后来英国人对华输入鸦片,引发鸦片战争。在战争中,首先是香港的华人,为英国人做事,领取薪水,养家糊口。这些人,后来发展成有组织的帮会和堂会,这也是香港黑社会的前身。这个时期,还没有广发使用“汉奸”。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包括林则徐在内的一些大臣,对那些与洋人做生意的汉人,采取严酷的打压,比如广州的十三行,这些人被迫铁了心为洋人做事。另外,英国人出高薪给他们,这就吸引了大批的流民,汉奸队伍发展很快,人数众多。他们为英国人带路、当挑夫、收集情报,甚至参加战斗。这些人作战勇敢,吃苦耐劳,就连英国人也很佩服。而国内的大臣,每奏必言汉奸之患,来为自己遮羞。
大清朝江河日下,百姓生活危急。怎么办?不能眼睁睁饿死吧,于是,一些人就跟着学做汉奸,越来越多。随着英国人势力向北发展,在福建、浙江,先后出现了一批汉奸。以浙江宁波为例,据《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记载,有个叫虞得昌的,被清军逮住后供认,他每天能为英国人提供数十起情报;还有,定海沦陷,也是汉奸带路,抄小路从背后攻打定海炮台,这怎么能不败呢。
这些人做汉奸,一是生活逼迫,被英国人的高薪吸引;二是国内政府对他们的打压太甚,使原本可以拉拢的人离我们越来越远。在江苏,清军打不过洋人,镇压百姓倒是有一套。一些无辜的百姓,被他们当作汉奸打死,然后,他们提着人头去邀功领赏。这是什么玩意啊!
大清朝严酷对待“汉奸”,英国人不愿意。在《南京条约》中,清政府承认战败。战败国当然不好受,关键是你没有发言权,人家叫你怎么着你就得照办。其中有一条,是专门对待“汉奸”的,汉奸一律赦免和释放。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大臣开始觉得汉奸“可悯”。早干嘛了,汉奸不是天生的,是被逼的。
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广州巡抚柏贵,成立傀儡政权,既然是政权,必定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也被以“汉奸”论。这与后来的日本侵华,成立的汪伪政权类似。想一想,前前后后,几百万汉奸是有的吧。
憎恨汉奸,这一思维始终贯穿着我们这个民族,直到今天。哪有那么多汉奸啊,绝大多数只是为了生计而已。你拉一把,放他一马,他就是我们华夏炎黄子孙。自己保不住国门,把大片的土地给人家,我看比汉奸的危害更大!
请我们的同胞们,不要轻言“汉奸”了,把眼光向内,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吧。